香港:一個國際都市的拒客笑話

亚太日报

text

亞太日報特約記者程航

5月26日,香港特首梁振英在策發會上,提出香港減少自由行人數20%這一供社會討論的話題。

當世界各大城市都在費盡心思攬客,為當地無煙產業增加可持續發展動力的時候,號稱國際都市的香港卻在挖空心思考慮拒客,這不能不說是香港的悲哀,或許這正顯示了《明報》所言,“這是反映衰敗的表徵。

梁振英講話的第二天,對資訊至為敏感的香港資本市場馬上以大跌來表達憂慮,與自由行相關的各股票應聲而跌,有的跌幅甚至超過4%。與此同時,鐘錶、珠寶、電器、藥房等不同業界人士紛紛表示反對,各主流傳媒也均以不同程度表達自由行人數削減對經濟衝擊的擔憂。

據媒體披露,內地自由行旅客2012年為香港直接帶來261億元增加值,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約1.3%,創造了超過11萬個職位。2013年,內地旅客在港消費額高達1700億元,養起本地近三分之一的零售業。

自由行對香港經濟的拉動是顯而易見的。但是,一段時間以來,自由行對香港經濟、就業的貢獻被少數人的反對聲音所淹沒,傳媒為了眼球經濟也不遺餘力地報導那些反對自由行的所作所為,造成的輿論表像是,社會主流輿論都在反對自由行。

其實,反自由行的人主要提出兩個理由,一是自由行只益了大商家;二是自由行影響市民的正常生活。時至今日,有必要呼籲更多人出來為自由行說話,為香港的經濟社會發展說話。

自由行只益了大商家嗎?

如果為了避免“益了大商家,恐怕任何國家都不用發展旅遊業、不用建工廠、不用造房子……資本的本質就是“增值,問題的關鍵在於資本增值的同時,有無創造就業,普羅大眾有無獲益?

作為服務行業中的“人員密集型,旅遊業需要大量的中低端從業人員,他們是最基本的受益者。他們不僅從中獲得工作職位,也因為自由行強大的購買力令收入增加。一家電器行的年輕售貨員告訴筆者,因為自由行,他這份工很穩定,特別是“春節和十一國慶內地遊客多,這期間我的收入也就更高些。筆者相信,其他零售企業也大致是這樣的情況。

其實,只要不戴有色眼鏡,用自己的眼睛觀察就可以看到,街邊的食肆總有人流,道旁的商鋪人頭攢動,內地遊客帶旺了各個服務行業,自由行令香港旅遊業收穫巨大利益。

大商家是自由行的贏家不假,他們因此給政府交稅增加令政府有更多實力幫助窮人也是真的。而更為真切的是,通過自由行賺錢對大商家而言可能主要是(收入)數字的變化,但對於普通市民,卻是實實在在的生計,是“飯碗。日前最新公佈的4月香港零售銷貨值同比下跌一成,令不少中小商家緊張,便是明例。畢竟經濟下滑,首當其衝的受害者,是實力不強的小商家和靠勞力吃飯的普通雇員。

如果為了簡單反大商家而影響普通民眾生計,恐怕真真應了那句話:“阻人搵食,罪該萬死。  

此外,對於“自由行影響市民的正常生活之言,筆者不得不對此感到遺憾,對受到影響市民表示同情,更對香港迄今無計解決遊客容量而悲哀,對那些借“崇高理由阻礙香港旅遊業乃至其他行業發展的少數激進分子感到憤怒。

香港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大約只有20%多的面積與自由行遊客有關,200來平方公里要承載每年3、4千萬的遊客,窘迫是難以避免的。問題是,有無任何辦法,既不至“窘迫,不會大幅度地影響市民正常生活,同時也發展了旅遊業,令香港旅遊成為可持續產業,達至雙贏甚至多贏?

別無他法,唯有“發展二字,只有發展才能解決香港的旅遊困境。不少有識之士一再提出建議,加快增加旅遊設施,分流遊客;邊境修建購物中心,應對專程購物者……

但是,這些發展之計迄今被束之高閣,在反自由行聲音出現兩年來,“建議依然只是“建議而已,因為它牽涉香港的最基本矛盾:土地。土地是政府的軟肋,一遭遇土地,政府似乎就一籌莫展:大面積的郊野公園,因受到“保護而不准政府有“非分之想;填海造地,因“環保分子反對而不敢動工。沒有土地,何談發展?沒有主流民意公開支持,政府即便有良好願望,依然在強大的反對聲音面前寸步難行。今天的香港,支持建設、勇於表達支持的聲音太少;社會輿論被以“道德高地自居的人劫持,沉默的大多數,正在為自己的“失聲而付出代價。

最終,旅遊業只有一條最簡單的路可走:拒客,就如當初限奶令一樣,為了“保護自己,把香港封閉起來。但是,拒絕發展的代價是什麼?今天遊客多了可以限制人數,奶粉缺了可以限制攜帶,但是香港的其他問題如何解決?比如住房困難,能把市民趕到其他城市買房?堆填區、焚化爐不讓建造,能把垃圾“趕到大海?

當一個城市縱容那些以“道德名義阻礙發展的行為,這座城市距離衰敗也就不遠了。

沉默的大多數,當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