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0日,太原市民在一家高檔餐廳用餐。新華社記者 燕雁攝
【亚太日报讯】韓媒稱,中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土地遼闊且物產豐富。在如此廣袤的大陸上生存下,關鍵在于多結交一些“大哥”,即人脈,也就是人們口中常說的“關系”。
據韓國《中央日報》網站8月5日報道,中國有句話說“多一個朋友就多一條路”。不過,在中國結交朋友最有效的方法莫過于設宴款待,飯局上的表現足以決定在中國做生意的成敗。
報道稱,安排飯局的中國人首先考慮的是費用問題,即安排何種價位的飯局。飯局并非越貴越好,只要能夠向對方展示誠意即可。第二個考慮因素是場所,安排飯局最好選擇一個可以為彼此見面賦予特別意義的地方。第三是邀請一定地位的人物出席為自己支撐體面。大體上看,中國人的待客方法與韓國大致相同,但對于這些因素,中國人考慮得更為細致。
首先,在邀請中國客人之后,需要在座位安排上頗費一番心思。中國的餐桌多為圓桌,一般由主人坐于正中央,主賓坐在主人右側,邀請方和賓客按照身份地位依次排開。如果主辦人除第一主人之外,還有第二個主人,該人一般坐在第一主人對面。如果窗外景色優美,也可以讓客人背對門口入座,只需解釋清楚“故意安排這樣入座,是為了方便大家欣賞窗外風景”即可,重要的是表現出為對方著想的一片誠意。
飯局上不能缺少酒水。酒是飲食的精華,因此除非有特殊情況,餐桌上一定要準備酒水。中國人講究倒酒倒滿,還有“滿杯酒,半杯茶”的說法。喝酒時無須刻意逞強,比起喝醉不省人事胡言亂語,最好根據自己的情況量力而為,給對方留下一個“酒品好”的印象。如果對方執意勸酒,抬舉自己酒量好,可以用一句“沒有酒量,只有酒膽”的玩笑話烘托氣氛。斟酒時需要注意的是,中國講究隨時“添杯”,不像韓國人一般要等對方的酒杯空了之后斟酒。另外,可以的話,不妨在飯局結束前起身與在座賓客一一碰杯交盞,如果酒量不好,即使蜻蜓點水,也要與賓客們兩兩碰上一杯。
中餐講究先上涼菜后上熱菜,一般最后一道菜都會是魚,因為“吃魚”諧音“吃余”,寓意吃完之后還有富足,雖然中國真正按照如此順序上菜的餐廳為數不多。另外,中國餐桌的菜品種類較多,需要安排好就餐節奏。甚至有說法稱“能夠在飯局上吃到最后的才是真正的中國專家”。如果偶然遇到不合胃口的菜品,完全可以在尊重對方的基礎上禮貌拒絕。
報道稱,重要的是掌握住如何在就餐場合提出重要的生意話題。事實上,一般情況下無需在飯局上花費太多時間談論生意,在就餐過程中或者就餐前后找個機會稍微談論幾句更有效果。在飯局上,最好可以集中精力博取對方認可,只要讓對方看到自己的真心與誠意,生意自然可以成功。中國有句話說“先做朋友,后做生意”便是如此。就餐時只需要說些可以烘托餐桌氣氛的話題即可,對話內容可以多種多樣,談論一番食物和酒的由來也未嘗不可。
關于食物的趣聞軼事是中國人喜歡的話題之一。曾有一位中國人在飯桌上談論到:“你們知道嗎?吃熊掌時,熊的右掌和左掌價格不一樣呢。據說是因為熊喜歡吃蜂蜜,它吃蜜的時候都用左掌拿蜂巢,右掌掏蜜,所以右掌比左掌更有營養。去不熟悉的餐廳吃飯,如果叫上一份熊掌,店家一般都會端出左掌,要是想吃的盡興,就得跟店家說清楚要右掌”。報道稱,由此看來,談論一番中國的武俠小說,也可以很好帶動起餐桌的氣氛。
報道稱,此外,參加飯局要盡量不損傷對方的顏面。中國人待客講究“以禮相待”,力圖使客人感到賓至如歸,但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中國人一般不會坦誠表露自己的情感,因此有玩笑稱心理醫生是最不可能在中國取得成功的職業,因為幾乎沒有一個中國人會坦誠回答醫生的問題。那么,面對不愿坦承真意的中國人,“面子”尤其應該考慮。中國文化評論家林語堂曾把面子列為面子、命運、報恩等支配中國的三大女神之首。甚至有說法稱,中國人對于“丟面子”的恐懼遠勝于基督教徒對于下地獄的恐懼。
在與中國人一同就餐時還需要注意的另一個問題是,中國人喜歡帶沒有提前約好的其他朋友一同參加飯局。對于韓國人來說,叫上沒有提前約好的朋友參加飯局會使對方感到不自在,但在中國經常出現朋友叫上自己的朋友,后來的朋友又叫上另外的朋友參加飯局的情況。這便是“關系”典型的擴張性特征。如同在湖水中投入一顆石子可以激起一圈圈波紋一樣,一圈圈往外擴張也是中國“關系”的一大特色。中國人不僅對帶新朋友參加飯局習以為常,還經常在飯局中途提前起身離開。中國人看重的是在朋友需要時出面捧場的誠意,是否愿意在朋友需要時短暫出面捧場,直接決定一個人能否在中國結交更多朋友。
報道稱,中國與韓國雖是近鄰,文化卻存在諸多似通非通之處的差異。在中國經商的成敗經常取決于能否把握好中國的規則。但這種規則非常復雜,外國人很難看到它的存在,因此外國人不知道中國的規則,很難與中國一起游戲。這時候就需要一個熟悉規則的人在旁協助,即結交中國朋友。而在結交中國朋友時,最有用的方法莫過于一起吃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