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字畫會友,揚中華文化——中國工程院院士書

APD NEWS

text

圖為9月28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何繼善(右一)、潘雲鶴(左一)在香港吉澳島漁村參觀考察。 新華社記者李鵬攝。

圖為9月28日,考察交流結束後,中國工程院院士潘雲鶴為香港吉澳島漁村題字留念。新華社記者李鵬攝。

  香港新界東北角的吉澳島,這個與深圳鹽田港隔海相望、近在咫尺的小島,28日迎來五位擅長書畫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這座面積2.36平方公里的島嶼,是院士們四天香港之行的最後一站,他們在此了解香港的歷史地理、人文風俗,還現場潑墨揮毫,以字會友。

  過去四天裏,五位院士參加了中國工程院院士書畫社首次在香港舉辦的書畫展,還舉辦院士專題講座、座談會、專題書展等活動,與香港的青年學子交流作畫習字的心得,分享科學與藝術結合之道,弘揚悠久的中華文化。

  院士們表示,不管是一個城市,還是一個國家,了解它們的地理、歷史和風土人情非常重要。中華文化是兩岸四地人民共同的根,了解、學習並傳承中華文化是大家共同的責任。

  了解地理歷史 以字會友

  頂著南國熱烈的太陽,迎著海風,院士們坐上駛向吉澳島的渡輪。船行海上,香港新界鄉議局議員廖書蘭介紹起新界的風土人情。

   “香港不僅僅是尖沙咀和銅鑼灣,其實香港92%的土地是新界,這裡保留著很多中國文化傳統和風俗。出生於台灣的廖書蘭十分熟悉新界,侃侃而談。新界人最早從唐朝起舉行“太平清醮(一種保平安的活動),宋朝起開始舉辦“飄色(巡遊活動);新界許多人家存有族譜、建有祠堂等。

  來自香港城市大學的李鶴鳴,作為新界人的後裔,回顧了他的先祖和新界鄉親們在19世紀末抗擊英軍侵佔新界的歷史。香港世界地質公園的工作人員陳小姐,則向院士們講解了香港的火山岩地質歷史。

  登上美麗的吉澳島,院士們參觀了島上最古老、最重要的建築物之一“天后宮。天后娘娘(即福建湄洲島的媽祖)是最多吉澳村民信奉的神靈。天后宮的建造年代無法考證,但宮內保存的乾隆28年(1763年)鑄造的銅鐘,可以佐證這座天后宮已有近300年曆史。

  隨後,客人們應主人的邀請來到吉澳村公所,現場潑墨揮毫,以字會友,亦通過書法表達對吉澳和香港的祝福。

  中國工程院常務副院長潘雲鶴揮毫寫下:“大鵬展翅,志在千里;滄海明珠,心屬中華。78歲的何繼善院士以“吉澳人好四字立意,落筆寫下:“吉地造福,澳灣生財,人傑地靈,好事連連。四川大學校長謝和平院士則以狂草寫下“吉祥龍脈,澳港明珠八字。

  主人分別用普通話和粵語大聲念出三位院士的書法作品。院士們的書法藝術和美好祝福,博得滿堂喝彩。

  謝和平告訴記者,漢字是中華文化的結晶,而書法藝術則是結晶的光環。如今,從內地到香港,青少年大多不會寫毛筆字,因此,加強中華文化的教育很有必要。有鋻於此,四川大學從2005年起就把中華文化列為必修課。

  展出書畫 分享心得

  為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精神和創新能力,中國工程院院士書畫社於9月至12月底,以“科學與藝術為主題,在香港城市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舉辦書畫展覽。

  本次書畫展展出了吳良鏞、程天民、何繼善、王小東、沈德忠、潘雲鶴、謝和平、沈祖堯、徐揚生等14位院士的150幅書法、國畫、水彩畫和鉛筆畫作品。

  潘雲鶴26日在書畫展開幕式上說,中國工程院院士書畫社一直致力於探索科學理性與藝術心靈的融合之美,也有助於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他表示,香港是中西文化匯聚之地,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希望在兩地深入交流方面發揮所長。

  除了展出書畫作品,院士們還為香港在校大學生們做了專題報告,並與學生們深入交流,暢談科學與藝術的結合之道。

  潘雲鶴說,參與作畫習字的活動,不僅可以豐富科學家們的業餘文化生活,修身養性,更可以讓科學家們旁涉文化藝術方面的知識、感覺與思維,從而反哺科學研究,因為科學與藝術是互通、互補和互助的。

  潘雲鶴說,工程科學經常直接用到藝術,比如建築學等。蘋果創始人喬布斯的藝術感覺很好,而現在熱賣的蘋果產品本身就是藝術品,這些產品更多地勝出在人文因素而非技術方面。

  何繼善院士說,自己讀中學時很想學文科,但是,上世紀50年代,國家大規模發展工業,所以就投奔了工科。儘管如此,他至今仍然羨慕從事文學藝術的人。他說,幾十年走過來越來越認識到,文學藝術對科學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院士說,工程院院士們或研究地球,或研究海洋,或研究人體,內在都是美,科學與人文精神不可分離。醫科出身的沈祖堯還表示,自己也在學習中國書法的過程中獲得了精神與心靈的寧靜。

  據主辦方介紹,為鞏固學生在此次書畫展中的學習成果,香港城市大學圖書館攜手中國文化中心和法學院,舉辦書法臨帖工作坊暨書法比賽,鼓勵同學們參與“摹雲鶴“摹繼善“摹和平書法工作坊,學習書法,傳承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