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上来说,有很多原因会让人在深夜感到胃部空虚难耐。根据《Nourish to Flourish》作者、营养学家杰泽克(Suzanne Jezek-Arriaga)的说法,当人们在白天吃了太多碳水化合物、甜食之类营养密度不高的食物,而蛋白质和优质脂肪却摄入不足时,胰岛素的大幅涨跌尤其容易引发夜半饥饿。对节食减肥中的人来说,咕咕作响的肚子甚至会让人失眠。
控制肝糖原水解的皮质醇是另一个影响因素,其水平本来在夜晚应当缓慢下降,而熬夜太晚或者精神紧张都有可能带来回升,令人更加感到胃袋空空。
事实上,深夜的饿有可能是根植在我们基因中的古老设定,无论你白天吃了什么。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和哈佛大学的科学家们2013年发表在学术期刊《肥胖》上的一篇论文中,志愿者们在两周时间内被分别关在光线昏暗的套房内,没有电视、网络、电话和访客,好让科学家们研究他们身体中的内置生物钟。
记录显示,人们的饥饿感总是在内置生物钟的晚间达到顶点,不管他们几点起床、白天吃了多少、做了什么事、或者前一餐吃了什么。而且毫无意外,身体在午夜时分总是渴望高脂、高糖或者咸香酥脆的食物,差不多就是“垃圾食品”的同义词,而绝非水果蔬菜和全谷全麦。
研究人员并不知道具体的原因,但他们推测这跟大脑中食欲中心之间联系的强弱变化有关。“昼夜节律的制定源自下丘脑的一组细胞,而食欲控制中心也大部分位于此处,可以想见这两个系统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该研究作者之一谢伊(Steven Shea)表示。
如果你无论如何也控制不住凌晨两点伸向冰箱的手,有可能是患上了“夜食症”。科学界在很长时间内并不确定这种病是不是真的存在,直到《细胞通讯》2014年发表的一篇论文锁定了一个夜食症基因PER1。更巧的是,它的姊妹基因PER2恰恰跟睡眠障碍有关。
来自萨克研究所的生物学家们发现,PER2有缺陷的小鼠开始打瞌睡的时间更早,而PER1被沉默的小鼠则在本该睡觉的时间四处觅食。在正常情况下,这两个基因始终同步打开或关闭,以保证睡眠和进食周期处于校准状态,但PER1基因的突变则将导致平衡被打破。
说到底,吃宵夜到底对健康有什么影响?非常遗憾,坏处多了去了。最明显的后果就是伤害腰围,即使白天吃得少也不行:有研究表明,距离睡觉时间越近的进食,就越容易被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其次,夜间进食也很容易导致胃食管返流症,甚至食道癌。
另外,吃宵夜还有可能会损伤认知,让人变笨;最新研究还表明,非正常时间进食还会使得能够修复紫外线损伤的酶在白天降低活性,加速皮肤老化。所以宵夜什么的还是少吃为妙,实在饿到睡不着的话,可以凑合吃点低脂低糖高纤维的,比如水果酸奶燕麦片之类。
(来源:南都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