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記者丁梓懿)由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兼莫慶堯醫學講座教授沈祖堯主理的研究項目“大腸癌發生分子機制、早期預警、防治研究”近日獲頒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該研究團隊16日在香港威爾斯親王醫院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分享了項目研究成果。
大腸癌作為最常見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在亞洲許多國家持續上升。根據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資料(2014年)顯示,大腸癌的發病率已超越肺癌,成為香港第一大癌症。
據沈祖堯介紹,該研究團隊歷時15年,對大腸癌發病狀況、早期篩查、分子機制、診斷標誌物等進行了深入及有系統性的研究,取得了4項重要突破。
——確立了大腸癌高發病率及高危因素,並領導亞太區大腸癌篩查並制定篩查指南。研究團隊於2003年領導亞太地區15個國家和地區進行研究,首次證實區內大腸癌發病率高速增長的情況,並推動亞太地區實施大腸癌篩查工作及提供直接證據表明家族史為大腸腫瘤高危因素之一。該團隊於2007年領導制定的亞太大腸癌篩查指南和風險評估標準已成為國際上公認的大腸癌篩查與防治的重要指南之一。
——首次發現大腸癌新的遺傳學機制及華人大腸癌基因組突變圖譜。團隊率先採用全基因組、外顯子組和轉錄組測序技術,在組織及單細胞水準上作全方位研究,並結合生物學功能驗證,確立了大腸癌新的遺傳學機制,發現新的高頻突變致癌基因及信號通路。
——發現全新抑制癌症基因及其機制。該團隊通過全基因組甲基化分析和功能實驗,發現了八個抑癌基因,並深入了解其作用機制。
——通過一系列基礎研究,積極開發診斷大腸癌的方法,發現了多種敏感度高、特異性強的無創診斷標誌物。
除沈祖堯之外,該研究項目團隊還包括香港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於君、外科學系教授吳兆文、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教授、麻醉及深切治療學系和消化疾病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胡嘉麒。
據悉,該項目有關研究成果已申請9項中國及美國的發明專利,並在多家國際權威期刊發表論文222篇,制定了包括《亞太區大腸癌篩查指南》在內的4部指南及2部主編專著。
香港中文大學在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共獲頒6個獎項,獲獎總數為香港獲獎院校第一,其中包括一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一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三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以及首次獲得的創新團隊獎。
國家科學技術獎由國務院設立,是國家科學技術界一項崇高的榮譽,獎金數額為500萬元人民幣,旨在表彰在科學技術進步活動中有傑出貢獻的公民及組織,調動科學技術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速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提高綜合國力。國家自然科學獎是國家科學技術獎下設5個獎項類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