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外媒消息,以色列小说家、大屠杀幸存者阿哈龙·阿佩费尔德当地时间本周四辞世,享年85岁。
1932年,阿佩费尔德出生于罗马尼亚切尔诺维茨一个富足的犹太人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年仅8岁的他失去了自己的母亲。他与父亲分别被送往集中营,而他竟奇迹般地从集中营逃出,并在乌克兰的森林中躲藏了三年。“我在田野和森林间活下来了,有时候我充当牧羊人,有时候照顾那些受伤的马儿。我与战争中边缘人朝夕相处,妓女、马贼、女巫或者预言家,从他们中间我获得了真正的教育。”他曾在《纽约时报》的采访中这样说道。
战后,阿佩费尔德移民至以色列,并在那里与父亲重逢。阿佩费尔德是以色列最高产的希伯来语作家,一生中出版40多部作品,包括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随笔、文论等,他的作品不仅在犹太世界反响很大,还翻译成20多种语言在不同国家出版。1983年,阿佩费尔德荣获国家最高荣誉奖“以色列文学奖”。
与阿摩司·奥兹、大卫·格罗斯曼等以色列著名作家不同,阿佩费尔德着眼过去,书写“大屠杀”,但并非直接描写集中营生活和大屠杀事件本身,而是运用象征手法,暗示出欧洲犹太人在二战期间或二战结束后历尽艰难、幸存的生活。正如阿摩司·奥兹所评价的,“阿佩费尔德从未写过毒气室、极刑、坟墓、暴行和人体试验。他写的是幸存者在灾难来临前以及之后的生活。他书写的人们对于未来发生的一切茫然无措,或者虽然知晓一切却难以谈论。他并不想、也不能描摹这些恐惧,因为恐惧已经超越了人类语言的表达极限。”阿佩费尔德生前的好友、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也如此形容道,“(他是)流离失所文学的流离失所的作者,流离失所和茫然无措是他的特别主题。”
孩子,也是阿佩费尔德小说中的一个核心主题,他经常以孩童视角展开故事,“每个严肃作家内心都住着一个孩子,这就是他的良知。因为这个孩子,是你与世界初次相遇产生的。”
《奇迹年代》
阿哈龙·啊佩费尔德 著 杨阳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
阿佩费尔德的作品也曾被引进中国,1992年漓江出版社出版的《现代希伯来小说选》收录了他的小说。2009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阿佩菲尔德的《奇迹年代》,小说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犹太小男孩发现家庭气氛开始变化,父亲抛妻弃儿,他与母亲尽力生活,直到被出卖送往集中营……
(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