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新社记者近日拨通托马斯·拉贝的电话,这位德国老人反复提及的一个关键词是“感激”。
托马斯·拉贝是德国著名的海德堡大学医院教授,同时也是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他的祖父便是中国人所熟知的“南京好人”约翰·拉贝。
“中国人民同德国人民有着悠久交往历史和深厚友谊。而我本人及家族同样和中国人民有着密切的联系。”托马斯·拉贝的祖父约翰·拉贝曾是德国西门子公司在华代表。侵华日军发动南京大屠杀期间,约翰·拉贝召集一批正直的国际人士建立了国际安全区,拯救了约25万中国人的生命。他所写下的《拉贝日记》也被公认为是研究南京大屠杀最重要的史料之一。
德国波茨坦采西林霍夫宫举办的纪念波茨坦会议75周年专题展览,开辟了一个展区介绍中国抗日战争,展出约翰·拉贝照片。(资料图片)中新社记者 彭大伟 摄
今年1月底,德国境内确诊首例新冠病例。3月,德国迎来疫情第一波高峰,口罩等防疫物资一时间十分紧缺。令托马斯·拉贝难忘的是,在疫情暴发后,他本人收到了来自北京和南京等地多家机构捐赠的防疫物资。这当中最“特殊”的是由中国驻德国大使馆转交给他的一批防疫用品。
“中国有句俗话说得好,‘患难见真情’。”托马斯·拉贝表示,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德国暴发后,他曾联系过中国驻德国大使吴恳,希望中国能为他所在的医院、他本人及家人提供一种在中国生产的药物。“没有想到,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立即与中国国内相关部门沟通和联系,并且为我们找到了这家制药厂,这家制药厂还免费赠送给了我们这种药物。”
托马斯·拉贝说,中国驻德使馆的工作人员一刻没有耽搁,驱车从柏林将大批防疫物资和药品运到海德堡,为他的家庭、也为海德堡当地抗疫提供了当时所急需的帮助。
“在此我再次深表感谢。这就是发生在我和我的家人身上的鲜活例子——在艰难的时刻,德中两国人民守望相助,患难见真情。”托马斯·拉贝说,疫情期间他所亲历的海德堡与中国的抗疫合作是两国人民间友谊代代相传的生动写照,“这说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知恩图报的民族”。
在专访中,记者与托马斯·拉贝聊到了德国对其祖父的纪念。由于曾短暂加入纳粹党,约翰·拉贝返回德国后处境凄凉,晚年在饥寒交迫中辞世。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德国境内对约翰·拉贝的纪念活动逐渐增多。2019年7月,来自中国江苏的原创歌剧《拉贝日记》在柏林国家歌剧院举行欧洲首演。今年6月起在勃兰登堡州采西林霍夫宫举办的纪念波茨坦会议75周年特展上还专门展出了《拉贝日记》。
正在德国波茨坦采西林霍夫宫举办的纪念波茨坦会议75周年专题展览专门开辟了一个展区介绍中国抗日战争,图为展出的《拉贝日记》。(资料图片) 中新社记者 彭大伟 摄
托马斯·拉贝说,十分遗憾的是,由于自己已经年近七旬,属于新冠肺炎高危人群,无法前往波茨坦会议旧址目睹《拉贝日记》在那里展出的实况。“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件大好事。”
为传承家族对和平的追求,多年来,托马斯·拉贝在全球建立了六家约翰·拉贝国际交流中心,其中三家位于德中两国。在他看来,德中两国医学界和社会各界在疫情期间的紧密合作和真诚交流无疑是以对话交流化解危机的生动案例。
“疫情期间,我每天都与中国的机构和友人保持着交流。”托马斯·拉贝表示,他正在完成一部关于约翰·拉贝的新书,该书将以中文、德文、英文和西班牙文发行,同时也将推出电子版。“希望这本书能够在明年1月祖父去世71周年纪念日时问世。”
“我衷心祝愿德中两国人民的友谊地久天长!”托马斯·拉贝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