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淩家灘遺址或將中華文明史提前到5300年前

text

新華社合肥6月24日電(記者王聖志、楊玉華)考古專家經過對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之一的安徽淩家灘的考古發掘,發現淩家灘遺址規模巨大、功能齊全、等級分明,是一處大型中心聚落,且在其周邊分佈著規模不等的至少10處以上的中小型聚落。專家認為這一發現或將中華文明史提前到5300年前。

據安徽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朔知介紹,為了解淩家灘遺址和淩家灘文化內涵,截至目前,已連續6年開展了8次區域系統調查,踏查面積超過400平方公里。

據介紹,淩家灘是5000多年前巢湖流域乃至長江下游的一個大型區域中心,在它的周邊還有數個小的聚落群體,是一個“眾星拱月式”的社會組織結構,淩家灘先民不僅發展了稻作農業,還以多種動物為飲食材料,當時的社會組織已具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

淩家灘遺址本體所發現的內外兩重壕溝是重要發現。其中長達2000餘米、最寬近30米的寬大壕溝是同時期屈指可數的大型壕溝,是劃分居住區與貴族墓地的一道重要界線,居民區集中在壕溝環繞的區域內,總面積超過40萬平方米,在其外圍還有零散居住點,以挖槽填紅燒土作為建築的基礎,以木骨泥墻為墻體,並出現了面積至少超過200平方米的大型特殊建築。

朔知說,淩家灘文化距今5300—5800年,正處於5000多年前中華文明起源的關鍵節點上,其文化發展經歷了幾百年的歷程,“眾星拱月式”的社會組織結構和“環壕聚落”的發現,並結合業已發現的大型祭壇、高等級的大型貴族墓葬、大型紅燒土建築,及功能多樣、精美絕倫的禮制性玉石器的出現,反映了當時淩家灘人口的繁盛,中心與周邊的等級分化十分明顯。

朔知認為,淩家灘文化在社會組織、貧富分化、玉石器製造等方面都是同期文化中表現最突出的,淩家灘遺址中祭壇、大型壕溝等一批大型公共建築工程的發現,顯示其強大的社會組織和動員能力,說明當時可能已經出現了集軍事指揮、宗教祭祀和社會管理於一身、淩駕於全社會之上的王權和區域性政體——早期國家,進入了“古國”時代,邁入了文明社會的門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