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达成新“契约共识”:守护青山,赢得未来

新京报网

text

每一次开诚布公的对话,都是朝着达成深层次共识更进一步——这种对话或许免不了摩擦磨合,但只要双方秉持建设性而非破坏性,就总能在新的地基之上,建起一座高楼。

在经历了一个月的酝酿后,身处“合同风波”的阅文来了一记大动作。6月3日,阅文集团发布“单本可选新合同”,取消了过去单一格式合同,并根据不同授权分为三类四种合同,并对此前充满争议的旧合同进行了修改。这引发广泛关注。

理性博弈是创建新规则的“序曲”

对比旧合同,新合同的指针明显指向了对作者的权益保护,如明确作品的著作权归属于作者;免费还是付费,由作者自主选择和确认;作者拥有IP改编权收益,由双方进行协商收益分配规则;平台不管理或代运营作家个人社交账号……

据阅文方面透露,新合同的民意基础是数千条高质量反馈——新管理层通过恳谈会、电话调研和线上收集等多种方式收集意见,涵盖了从白金大神到新人作家等,了解了不同发展阶段作家的多元化诉求,据此对原有合同条款进行了“改革”。

用新规则去呼应作家群体的多元化诉求,展示出了追求共生共赢的积极诚恳姿态,也有助于将此事导向“妥善解决”的节奏。

回头看网文界这场声势不小的风波,其本质是一次正常博弈。这场博弈理应被置于网文行业深度变革、平台与内容供给方关系亟待调适的背景下审视,而不是被塞进道德先行的评判框架里看待。

博弈是为了达成平衡,对作为内容供给方的网文作家和作为平台的阅文来说,找到利益契合点与价值目标公约数,建立合则两利的良性生态,无疑也是最优解。

易言之,指望平台“赔本赚吆喝”或是希望作者“好马不吃草” ,都难言合理。在网络文学的发展愿景中,最好的图景就是平台和作者相互成就。

这段时间以来,双方展开了许多对话。这与其说是一场“对垒”,毋宁说是创建新规则的“序曲”。在IP开发模式尚未成熟的网文行业,在网文盈收模式急需在付费阅读外探索版权收益等新路径的当下,通过对话去谋求双方利益的动态平衡,来得很有必要。

客观而言,众口总难调,在阅文这样一个810万作者聚集的平台上,不同作家等级不一,内容质量不同,利益主张也千差万别,对新规则的接受度也不尽相同。要承认,平台经济不是“请客吃饭”,总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但从发展眼光看,构建一个良性的行业生态会让整个行业都受益。更何况,取消了单一格式合同形式的“单本可选新合同”,秉持着权利义务对称的逻辑给了作家选择权,有助于满足他们的多元化诉求。新合同在尊重作者权益的同时,也传递出明确的价值取向:依法保护原创者的著作权,尊重作者的创作自由。

对很多网文作家而言,作品是用以变现的产品,更是自己创建的精神王国。这个“王国”未必如《鬼吹灯》《庆余年》一般气势宏伟,也可能是个小巧玲珑的私人花园。保护原创者的著作权,也是对私人权利的敬畏。从这个角度说,新合同之所以得到了许多作者的认可,也在于这种“被尊重”。

网文由大变强,需要平台和作者的合唱

从更宏观的层面看,中国网络文学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市场规模已达百亿,如今正经历一个从成长到成熟、由大变强的关口。但恰恰是在这个时候,内部结构性矛盾、外部各方压力经常会集中凸显。很多行业都是如此,最艰难的,不是筚路蓝缕的创业期,而是利益格局的重塑期。而行业的跨越式成长,也往往发生在新格局建立之时。

免费阅读模式兴起、短视频方兴未艾、直播破圈……都在虎视眈眈地盯着9亿网民的24小时,换句话说,如今并不是一个内容饥渴的时代。

在内容创作领域,竞争的确越来越激烈了。变动不居的市场,时刻在刷新着对内容的估值。在互联网体系中追求“稳定”,注定是场缘木求鱼。网文行业想要再创风口,需要更多的忧患意识、抗压能力和远景规划。

对作者而言,持续高质量的作品输出依然是获得读者青睐的不二法门;对于平台而言,则需要更强的运营能力和多元化的IP打造。某种意义上说,双方都是“原创者”。

以“零和博弈”的视角看待双方,会陷入单边化的视障与偏见。打造未来内容生态,也必须是作者与平台的合唱。双方共同的目标是打开网络文学的多元价值空间,不同IP之间的相互搭台,共同形成一股强有力的“后浪”,尽情奔涌,奔向文化消费市场与价值网络的中心。

对身处行业头部的阅文而言,要有雄心和魄力为810万作者闯出一片新蓝海;对于作者而言,也需要一种自我调整,以适应内容创作领域的竞争新常态。经过平台、作者、读者的不断磨合和调整,新的发展路径也将愈加清晰。

也应看到,新规则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也并非一锤定音,还得因时而变、因势而新。但“平等理性对话、保障多方权益”的共识业已形成,对于网文行业便是种进步。某种程度上,确立这些共识、追求共生共赢,也是要守住网文行业的“青山”。守护了青山,才能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