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在德國第61屆法蘭克福國際書展上出席其作品《生死疲勞》見面會(2009年10月15日攝)。 新華社記者 羅歡歡 攝
11日晚,正在吃飯的莫言接到自己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消息時“有點吃驚。隨後,在自己家鄉山東高密舉行的記者會上,他說:“我的作品是中國文學,也是世界文學的一部分,我的文學表現了中國人民的生活,表現了中國獨特的文化和風情。同時,我的小說也描寫了廣泛意義上的人。
“我想,這樣的作品就超越了地區、種族、族群的局限。獲獎後的他這樣評價自己的作品。
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會11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宣佈,中國籍作家莫言獲得2012年度諾貝爾文學獎。中國各大媒體第一時間播發了此消息,有網友稱其獲獎“實至名歸。
“這是對寫作者很好的激勵。也標誌著中國文學進入了世界一流文學獎項的視野,在這之前我覺得我們是被低估的。文學評論家白燁說。
作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1955年出生於山東高密的莫言,從1982年發表作品以來筆耕不輟,先後創作有長篇小說11部,中篇小說20餘部,短篇小說逾80篇。
瑞典文學院在當天發佈的一份新聞公報中說,從歷史和社會的視角,莫言用現實和夢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創造了一個令人聯想的感觀世界,他在作品中融入了年輕時代的個人經歷。
“諾貝爾文學獎作為一個世界級的文學獎,它的標準就是作品應關心人類命運,而莫言的作品,恰恰很好地體現出對文學本身及人類共同命運的關懷,上海交通大學人文藝術研究院院長、美國杜克大學教授劉康說,“他的作品寫的是中國人和中國故事,所透出來的卻是對人類的關懷。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張清華則表示,莫言和許多中國當代作家已經使漢語文學變得更為多元且博大,也更具藝術創造性和魅力。
擁有數千年曆史的漢語文學,以特殊內容、形式和風格構成了自身特色,漢語作為獨特的書寫語言,更使其具備獨特的審美理想。
“莫言的獲獎,可以說是漢語文學憑藉自己的藝術水準和文化承載力獲得世界承認的一個重要標誌。莫言憑藉他具有鮮明而豐富的民族文化色彩的作品,成為了一個成功的範例。張清華說。
得知莫言獲獎的消息,上海譯文出版社總編輯史領空難抑興奮之情。他說,莫言打破中國文學界的“諾貝爾文學獎魔咒令人驚喜。
他認為,莫言獲獎得益於兩大因素:他的作品從題材到語言都非常有特色,他筆下的鄉土中國和帶有魔力的鄉村故事能夠吸引西方文學界和讀者,這符合我們常說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莫言的作品被大量翻譯成世界各種語言,不僅僅是英語,還包括很多小語種,在西方的傳播比較廣泛。
據悉,多年來,莫言的重要作品已被譯成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瑞典文、韓文、日文、荷蘭文等多國文字。
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介紹莫言時說:“借助魔幻與現實以及歷史與社會視角的混合,莫言創造了一個世界,所呈現的複雜程度令人聯想起威廉·福克納和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
莫言的代表作品《紅高粱家族》用5個故事交織展現了動蕩年代下的被日本佔領、土匪文化和困苦條件下的農民工。這一作品於1987年被拍攝成電影《紅高粱》,由張藝謀執導。
他的其他主要作品還有《檀香刑》《豐乳肥臀》《酒國》和《生死疲勞》等。2011年8月,莫言憑藉長篇小說《蛙》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
在作品中摹刻了一齣出“東北鄉傳奇的莫言,對自己的家鄉一往情深。
“我的故鄉和我的文學是密切相關的,莫言說:“高密有泥塑、剪紙、撲灰年畫、茂腔等民間藝術。民間藝術、民間文化伴隨著我成長,我從小耳濡目染這些文化元素,當我拿起筆來進行文學創作的時候,這些民間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進入了我的小說,也影響甚至決定了我的作品的藝術風格。
“隨著莫言的獲獎,很快世界將把眼光投注到更多的中國當代作家身上。尤其重要的是,這會激勵更多外國翻譯者、作者來翻譯介紹中國的文學作品,這是中國文學走向世界非常重要的一步。史領空預言。
“但是,儘管此次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莫言,也並不能說西方真正認識了中國的文學,劉康說,“中國應更加開放,並積極參與建構人類的共同價值。
事實上,儘管中國已擁有不少優秀作家,但中國文學與世界的交流仍存在著不小障礙。莫言此次獲得西方最受關注的文學獎項,是一次奇跡般的突破,但中國文學要真正走向世界依然任重道遠。
記者會上,當被問到“獲獎心情時,莫言坦誠“很高興。至今堅持手寫寫作的莫言說:“接下來我還是會將大部分精力放在新作品的創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