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25家公募一基未发,新发小高潮背后“冰与火之歌”上演...

财联社

text

今年以来,基金“赚钱效应”突出,发行市场则更为火爆,新基金募集规模突破万亿大关。

在此背景下,数据显示,截至7月2日,今年以来共118家公募基金公司新发基金697只,而具备公募基金发行资格的机构共有143家,也就是截至目前,仍有25家基金公司今年以来“一基未发”,这在当下爆款基金频出背景下显得并不寻常。一方面,这一情形展现出随着行业整体发展,“冰火两重天”的格局和日益加深的“马太效应”;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凸显出部分中小基金公司的种种困境。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基金公司越来越呈“头部化”特征,投资策略方面也越来越成熟,而投资者也变的更加挑剔。中小基金公司在投资研究、销售运营及股东保障方面都有巨大压力,迭加银行系理财子公司、外资基金公司、人工智能等冲击,今后几年,无论市场如何,大量的中小基金公司都将面临重大的生存压力,要不快速进化,挤进头部,要不进为“小而美”的精品。不过,总的来说,留给中小基金公司的时间的确不多了。

25家公募“一基未发”

数据显示,截至7月2日,已有118家具备公募资格的机构先后成立基金产品697只,合计发行数量合计10660.58亿份。事实上,2020年只用了半年时间即已成为基金历史上第三个新基金募集破万亿的年份。而按照当前势头,今年极有希望超越2019年1.43万亿的新基金募集年度纪录。

不过,就在新基金发行市场火热募集的同时,也有25家具备公募资格的机构今年并未发行新基金。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截至2020年5月底,我国境内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29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资格的证券公司或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子公司共12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2家。具备公募基金发行资格的机构共有143家。

那么是何原因导致在今年以来基金发行市场的小高潮中仍有25家机构“一基未发”?

事实上,不少 “一基未发”的公募机构来自成立时间较短的次新公司。按照新设公募基金公司产品发布流程,新公募获得核准设立批复后,应当按照公司法、基金法、基金公司管理办法等要求,完成新公司组建工作,并在取得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颁发的营业执照后领取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自取得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之日起6个月内,应当发行公募基金产品。因而基金公司初创、尚在筹备期是这类基金公司今年尚未新发基金的重要原因。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从记者的统计来看,25家未发新基金的公募中,也有不少并非新近成立的次新公司。

以恒越基金为例,Wind数据显示,公司成立于2017年,目前公司旗下共2只产品——恒越研究精选和恒越核心精选,分别成立于2018年7月和2018年11月,这也就意味着,公司已经有超过1年的时间没能发布公募新品。

恒越基金属于个人系公募。在恒越基金的股东列表中,排在第一大股东位置的是李曙军,他的持股比例为65%。客观而言,当前“个人系”公募在渠道资源、资金资源上和积累二十年的成熟公募相比存在着先天的劣势,叠加恒越基金旗下产品自身业绩表现平平,两只产品合计的规模也只有0.54亿元,均面临着基金清盘的危机。

除恒越基金外,东吴、中海、益民等公司上半年同样在新基金发行方面“颗粒无收”。事实上,在公司现有产品没能闯出良好口碑的情况下,公司冒然发行新品,产品能否顺利成功募集都存有疑问。而今年以来,在“如火如荼”的新基金发行市场中募集失败的案例同样也有不少。有鉴于此,上述公司或许也就无暇顾及新品的筹备与发行了。

中小基金公司生存压力或进一步加大

业内人士认为,根据目前的基金投资热度,预计下半年基金销售大概率还会延续火爆态势。爆款基金接连诞生,背后是投资者对基金专业投资价值的认可。同时,大量资金向基金这类专业投资者聚集,提高了基金在A股市场的话语权,也提升了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占比;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通过深入研究将资金投入优质企业,由此形成正循环。

与上述“颗粒无收”的25家基金公司相较,不少基金公司在今年以来的发行“小高潮”中赚得可谓是“盆满钵满”。数据显示,易方达基金以24只新发产品782.52亿份的募集份额,成为上半年最吸金的基金公司。其中,单由明星基金经理陈皓管理的易方达均衡成长就有270亿份的募集体量,创下年内产品发行规模新高。其次是南方基金,40只新发产品、募集规模达652.4亿份。另外,广发、汇添富、华夏、银华、博时等公募的新发基金规模均在400亿份以上。

在上述背景下,值得一提的是,上半年公募发行首募规模超过100亿元的基金产品也多达11只。这些爆款基金主要聚集在易方达、华夏、汇添富、南方等头部基金公司,在实力雄厚的产品研发及销售背景下,甚至有4只百亿元基金实现“一日售罄”。

针对新基金发行市场的“马太效应”,业内人士表示,“强者恒强,赢者通吃”越来越成为新基金发行的特点,近年来公募基金行业格局呈现出明显的结构分化,头部公司的投资和运营管理经验丰富,投研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赢得了市场声誉,对优秀人才、成熟投资者的吸引力更强。

而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杨晗认为,规模向龙头公司集中,显示公募基金的业务模式、在资管行业中扮演的角色更加清晰。一般来说,行业马太效应一旦成为趋势,就不会轻易发生逆转。

有业内人士就评价道:“市场好,中小基金公司苦;市场差,中小基金公司更苦”。市场好的时候,中小基金公司苦,苦于看着“头部”公司规模的上涨;市场差,中小基金公司更苦,苦于为业绩和生存犯愁。现在国内的基金公司越来越呈“头部化”特征,投资策略方面也越来越成熟,投资者也变的更加挑剔。中小基金公司在投资研究、销售运营及股东保障方面都有巨大压力,迭加银行系理财子公司、外资基金公司、人工智能等冲击,今后几年,无论市场如何,大量的中小基金公司都将面临重大的生存压力,要不快速进化,挤进头部,要不进为“小而美”的精品,不过,留给中小基金公司的时间的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