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舉辦蝸居攝影展

APD NEWS

text

在高聳入雲的豪華大廈下面,如今仍有近十萬香港貧民只能棲身籠屋、棺材房、天臺屋等數平米的居住空間。週一開幕的小型展覽再現了蝸居在香港的真實情景,引起人們思考香港嚴重的貧富差距現實。

  

香港行政長官梁振英(右四)與攝影師一齊剪斷橫幅,為展覽開幕。亞太日報記者高鳴攝。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在12月17日開始在香港文化中心舉辦“住住先攝影展,展出陳木南、雷日升、程詩詠三位攝影師過去一年在深水埗、大角咀、銅鑼灣等地義務拍攝貧窮階層各種居住環境的圖片。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出席展覽開幕式,並與在場蜗居人士交談,瞭解他們的居住環境和生活狀況。

過去四年,香港房價狂升一倍,租金也水漲船高。以租金相對便宜的新界地區為例,二十年樓齡的沙田第一城小區裏,一套四十平米的兩居室已經從兩三年前的六千餘港幣漲到九千港幣,這個數目對於貧困階層來說是不可能承受的高價。

低收入居民只能選擇公屋。香港公共屋邨(簡稱公屋),由香港政府和志願團體自1950年代開始興建,低價出租予低收入居民,類似中國內地的廉租房。相比八九千元的小區月租,一套公屋的租金往往只有兩千餘元,這對於收入不到萬元的家庭來說,不僅能提供一份有尊嚴的生活,還能為他們的子女提供上升的空間,不必過早被家庭壓力所累。

目前香港約有1/3居民(即逾200萬人)居住於香港各地區公屋。公屋也是大部份香港人的“共同記憶。

本次參展的攝影師程詩詠年少時曾在公屋居住,在他的回憶中,在公屋生活的鄰裏很有人情味。公屋的小孩子長大之後,經過自身的奮鬥逐漸從公屋搬出,住進了更好的房子,“能感覺到生活是在逐步變得更好,是有希望的,而現在這些貧窮居民連這樣的機會都沒有了,程詩詠說。

 一名觀眾正在觀看“棺材房照片。棺材房是將一間大屋隔成數間上下鋪,個人空間僅有一張床。亞太日報記者高鳴攝。

  一只從棺材房中伸出的腳,圖中房子需要20多個人共用一個廁所。亞太日報記者高鳴攝。

現在,超過三十三萬市民在輪候公共房屋,然而政府每年只興建一萬五千間公屋,並以計分制及居港滿七年等門檻,要求限制單身人士及新移民的公屋分配資格。部份居民輪候公屋時間甚至會長達十年。

租房不得,公屋無門,於是籠屋、棺材房等等艱辛的生存空間成了這些香港底層居民唯一的選擇。

當日到場的梁先生述說了自己家庭在惡劣環境中的艱難生活。梁先生一家擠在一間深水埗的四平米的劏房裏(由一間大房隔出的小房間),一家四口睡上下鋪。因為身患小兒麻痹癥行動不便,梁先生一家四口憑藉8000港幣綜援和傷殘津貼過活,四平米劏房每月1300元港幣是他能接受的極限。

對著攝影師鏡頭下自己的蝸居,梁先生向記者講述自己的生活狀態。亞太日報記者高鳴攝。

由於妻子和一對子女是新來港人士,他已經輪候了六年公屋,依舊沒有批下來。“最大的心願是儘快住進公屋,梁先生在發言中幾度哽咽。

本次展覽的協調人,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幹事施麗珊說:“我們希望能夠藉助這個展覽,讓更多人看到蝸居人士的生存狀態,從而督促政府改善貧困居民的生活環境,這是我們一直以來的期望。

展覽將持續到23日,現場還將播放劏房記錄片、展出籠屋雕塑,以反映現在服務底層民眾的廉租公屋缺口,督促香港政府儘快增建公屋,加快安置貧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