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扶贫:多措并举促就业 百姓端稳金饭碗**
开办扶贫车间,让贫困户家门口就业;
探索校企合作,培养“订单式”人才;
深挖特色资源,用一门手艺带起一片产业……
贫困劳动力稳岗就业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之举。在广东省,记者走访发现,一系列就业扶贫探索实践,不仅帮助贫困人口端稳“饭碗”,还让百姓的致富之路越走越宽。
扶贫车间开到家门口 贫困户成“上班族”
在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湖中村扶贫车间,数十位村民在生产线上为电子配件进行组装、焊接。“这里的工人以女性为主,因为要留守在家里照顾孩子、老人,无法外出务工。在村里开办扶贫车间,可以让她们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扶贫车间负责人彭李生表示。
图为湖中村扶贫车间。人民网史新培摄
湖中村地处粤北革命老区,2016年被列为广东省省定贫困村。湖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何俊霞认为,开办扶贫车间不仅帮助贫困人口就业增收,还能帮助其提高劳动技能,掌握一技之长,增强脱贫信心,激发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
为此,村中村村委会和驻村扶贫工作队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开办扶贫车间,帮助寻找可租用的厂房,挨家挨户宣传招工。
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村民们积极报名,生产线忙碌不停。很快,彭李生的扶贫车间就打开了销售市场,一个月能接到20万元订单。生意红火了,人员和设备却不足了。要扩大生产线,招揽更多人手,钱从哪来?
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实体经济,一直是金融服务的发力重点。通过梅州市一家金融机构推出的精准扶贫个人经营性贷款专案,彭李生获得了20万元3年期免抵押信用贷款。“不用抵押,利率也很优惠,解了燃眉之急。”彭李生说。
目前扶贫车间里增加了一条生产线,最多可容纳50人务工,员工月收入2000-3000元。“未来还要继续扩建,再招20-30人。”彭李生说。
“扶贫车间让‘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真正让贫困户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何俊霞说。
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促成“一站式”就业
在广州港,身着反光衣,头戴安全帽的贵州小伙秦鹏正在独立操作30米高的大型港口吊机。今年7月,他刚刚从“广东技工?广州港班”毕业,考取了龙门吊专业操作证书,正式成为一名产业工人。
秦鹏来自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普底乡跑马村,家里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想过和父辈不一样的生活,但又不知道出路在哪儿。”秦鹏心里一度充满困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广州港集团工会主席温东伟表示,毕节是贵州省的人口大市,受限于专业技能匮乏,大量劳动力无法向外输出;留在当地,乡村产业又相对薄弱,剩余劳动力难以消化。当务之急,是帮助贫困人群习得一技之长,获得稳定就业。
在广州市和毕节市两地政府的“牵线”下,广州港集团和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校企合作,开设与港口有关专业,贫困家庭学生通过两年的理论学习后,再到广州港进行为期一年的专项技能培训,毕业后优先入职。
图为“广州港班”开班仪式。(受访者供图)
除符合国家政策条件的学费减免之外,广州港为就读学生提供一系列保障措施,包括免费提供专业课程教材,承担学生在广州港实习的生活费用,设立专项奖学金等。
校企合作的教育扶贫模式带来双赢效果。“一方面,通过这种订单式培养,帮助困难学生‘毕业即就业’,实现精准扶贫。”温东伟说,“另一方面,也为广州港集团培养、输送、储备了一批港口大型机械操作与维护的专业技能人才,解决了人才缺口。”
今年7月,与秦鹏一起毕业的还有33名毕节学生,就职于港口大型机械操作等技术岗位,成为新一代的城市产业工人。有了广州港的经验,广州市其他企业也纷纷试水,探索校企合作。目前毕节技术学院已开办29个“订单班”,招收学生1142人,覆盖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超过500人。
深挖特色资源 以人才培养带动产业兴旺
在广东省梅州市客家菜培训基地,一群充满朝气和稚嫩的面孔,正围绕在教室操作案台上的蒸屉旁,一边欢笑一边互评,看看谁的面点作品更“标致”。
17岁的周文城来自梅州市五华县河东镇,已经在客家菜培训基地学习两年,再有一年的实习期,就可以成为一名正式“出道”的粤菜厨师。“我的兴趣就是做好吃的,希望能成为一名客家菜师傅,以后自己开家餐馆,把家乡的美味传递出去。”
图为客家菜培训基地教学现场。人民网陈文夏摄
盐焗鸡、酿豆腐、玻璃乳鸽、梅菜扣肉……作为粤菜三大菜系之一的客家菜,承传了中原饮食文化和客家人南迁后新的食材和习惯,具有融合各地精华的独特风味。
客家人乡土情结重。在国家高级烹调技师陈钢文看来,把客家菜手艺代代相承,广泛传播,既有继承祖辈传统文化的情感意义,也有因地制宜深挖特色资源,助力乡村振兴的社会价值。
2018年4月,广东省实施“粤菜师傅”工程,通过传承岭南粤菜精髓,促进城乡劳动者技能就业、实现技能致富。2018年9月,梅州市出台《梅州市“客家菜师傅”工程实施方案》,要求把培养专业客家菜烹饪人才作为精准扶贫、教育脱贫的重要途径之一,致力打造一批客家菜名师、名菜、名店、名小吃,结合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工作,推动富民兴村、产业兴旺。
近年来,梅州市建立了6个省级粤菜师傅培训基地,11个市级和6个县级粤菜(客家菜)师傅培训基地,2019年以来累计培育4385人,其中贫困户350人。
通过技能培训实现就业、创业的客家菜师傅,成为乡镇振兴的有力参与者。兴旺起来的客家餐饮行业,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平台,扩宽了贫困劳动力在客家菜生产、服务、销售、物流、旅游等领域的就业机会。
从家门口务工到定向培养,再到技能就业,越来越多的人群正走上勤劳致富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