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計委:居民膳食營養狀況總體改善

text

【亞太日報訊】 國家衛計委日前發布《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年)》,分析評估了10年來我國居民營養和慢性病狀況的變化。報告指出,10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衛生服務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居民營養水平和健康狀況不斷改善。與此同時,人口老齡化、城鎮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因素,也在影響著人們的健康狀況。

報告顯示,10年間,我國居民膳食營養狀況總體改善,2012年居民每人每天平均能量攝入量為2172千卡,蛋白質攝入量為65克,脂肪攝入量為80克,碳水化合物攝入量為301克,三大營養素供能充足,能量需要得到滿足。與2002年相比,成人營養不良率為6.0%,降低2.5個百分點。兒童青少年生長遲緩率和消瘦率分別為3.2%和9.0%,比2002年降低3.1和4.4個百分點。但農村老年人的營養不良率仍然較高,城市青年女性的營養不良狀況有加重趨勢。在兒童青少年群體中,消瘦仍然是6至17歲兒童青少年主要的營養不良問題,大城市、中小城市、普通農村和貧困農村依次加重。

國家衛計委副主任王國強表示,消瘦、貧血、貧困地區兒童營養不良等問題需要高度關注。目前,國家衛生計生委正在研究推動營養立法,將營養改善工作納入各級衛生計生政府部門的職能,全面推動營養改善工作。

國家衛計委疾病預防控制局國家衛生計生監察專員常繼樂指出,目前我國居民在營養方面存在兩種情況,一方面,營養不良問題沒有完全解決,還有相當一部分的貧困地區兒童營養狀況不良;另一方面,營養過剩問題嚴重。

監測發現,我國居民超重肥胖問題凸顯,全國18歲及以上成年男性和女性的平均體重分別為66.2kg和57.3kg。全國18歲及以上成人超重率為30.1%,肥胖率為11.9%,比2002年上升了7.3和4.8個百分點,6至17歲兒童青少年超重率為9.6%,肥胖率為6.4%,比2002年上升了5.1和4.3個百分點。不論成人還是青少年,超重肥胖增長幅度都高于發達國家。而超重肥胖是引發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許多慢性病的重要因素,兒童時期的肥胖對健康的影響往往會持續到成年期,因此,加強對兒童超重肥胖的防控尤為重要。此外,我國居民膳食中,谷類、蔬菜類相對欠缺,但脂肪攝入量明顯增加,居民脂肪類飲食已經超過30%,而食物營養指南推薦的標準是25%至30%,已經超過上限很多。

報告還顯示,2012年我國居民慢性病死亡率為533/10萬,占總死亡人數的86.6%。心腦血管病、癌癥和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為主要死因,占總死亡的79.4%,其中心腦血管病死亡率為271.8/10萬,癌癥死亡率為144.3/10萬(前5位分別是肺癌、肝癌、胃癌、食道癌、結直腸癌),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率為68/10萬。經過標化處理后,除冠心病、肺癌等少數疾病死亡率有所上升外,多數慢性病死亡率呈下降趨勢。在各種慢性病中,高血壓、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在全國18歲及以上成年人中的患病率分別為25.2%、9.7%和9.9%,癌癥發病率年平均增長約4%,2013年發病率為235/10萬。

對于慢性病的危險因素,王國強分析,吸煙、過量飲酒、身體活動不足和高鹽、高脂等不健康飲食是慢性病發生的主要因素。此外,慢性病的發生還與經濟、社會等多方因素密切相關。一方面,隨著生活質量和保健水平不斷提高,人均預期壽命不斷增長,老年人口數量不斷增加,我國慢性病患者的基數在不斷擴大;另一方面,隨著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國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水平不斷提升,慢性病患者的生存期在不斷延長。專家表示,對慢性病的發展趨勢,應當通過健全服務網絡、完善全程監管等方式加強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