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銀行在華遭遇“七年之癢”

text

新華社上海5月27日電

題:外資銀行在華遭遇“七年之癢”

新華社記者王淑娟

自2007年在華外資銀行獲准轉制以來,外資行“本土化”已經七年,但近兩年來,不論是業績增速還是在華市場份額,都出現了下滑的趨勢。

數據顯示,除了德意志銀行、法興銀行、南洋商業銀行等少數幾家外資行外,大部分在華外資銀行2013年的凈利潤出現了負增長。華僑銀行2013年業績縮水最為明顯,在華的凈利潤下滑至0.72億元,而2012年凈利潤為2.6億元,下滑幅度高達72%。

渣打中國的數據顯示,2013年渣打中國的凈利潤從2012年的15.8億元下滑至12.1億元,縮水幅度達24%;花旗中國2013年的凈利潤從2012年的13.73億元下滑至9.64億元,下滑幅度達30%;此外,匯豐中國2013年凈利潤也下滑了3.3%。

匯豐中國表示,凈利潤的下降主要由於投資收益下降以及公允價值變動損失造成的營業收入減少。

渣打中國則表示,雖然2013年渣打的企業客戶業務活動仍非常活躍,但受息差收窄和自營賬戶收入減少的影響,2013年渣打中國企業銀行收入下降13%,不過個人銀行收入同比上升了8%。

而花旗中國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2013年花旗中國繼續保持在中國的投資,持續投資信用卡業務,並且首批獲准進駐上海自貿區,並率先啟動本地基金銷售業務。但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銀行業改革的深化對2013年銀行業的發展帶來了挑戰,包括利率改革和人民幣國際化在內的市場化趨勢,都對外資銀行的業務結構和盈利能力提出了新的課題。

央行數據顯示,自2012年以來,外資行在華人民幣貸款規模都處於收縮狀態,2013年全年比2012年全年信貸總額進一步縮減了391億元。

凈利潤負增長、傳統貸款業務疲弱的表現下,外資銀行在中間業務上的表現成為一大亮點。德意志銀行(中國)就是如此。數據顯示,德意志中國2013年的買入返售金融資產達到169.31億元,同比猛增了145%。這其實也體現了中外資銀行在資產結構上的差異,外資銀行的業務更多集中在金融市場交易,如衍生業務、資產管理、貿易融資和供應鏈融資等領域。

雖然外資銀行在華利潤普遍縮水,市場份額也沒有提升,但大多數外資銀行仍看好中國市場的商機。

渣打中國表示,中國已經連續多年成為對整個渣打集團網絡收入貢獻最大的單一市場。渣打將繼續保持在中國的投資,持續在華擴大經營網絡和產品範圍、提升服務品質、培養本地人才,為中國當地以及計劃進入中國的客戶和顧客,提供更多的創新產品和服務。

花旗中國相關負責人也對記者表示,“花旗始終對中國的前景充滿信心,2014年花旗將專注於執行在中國的既定策略,積極抓住全球化、城鎮化和數字化的時代機遇。與此同時,花旗也將一如既往積極參與中國的金融改革,為本地銀行業與金融業的發展繁榮貢獻一份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