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你知”:把港式粵語教到你心裏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記者許曉青)“上海話‘下雨’叫‘落雨’,港人說粵語,其實也是‘落雨’;同樣是‘襪子’,上海話和粵語也很接近,‘襪’的發音都是短音‘麻’。”1987年出生的香港人劉奮洋在位於上海中山公園的一處培訓機構裏,耐心地向記者講解著港式粵語的入門知識。

他自己也沒有想到,曾在上海這座城市實習、求職、就業,最終留下來創業——2013年,成立了一家港式粵語培訓機構。

劉奮洋的故事和他的名字很相似,充滿了“奮鬥”和“漂洋”的經歷,年少時從香港知名的皇仁書院畢業,而後漂洋過海到了英國杜倫大學。大學二年級那年,他已經在深圳、廣州、北京等地有了不少旅行經歷。他第一次來到上海,在一家國際知名的審計事務所實習,短短一個多月,他就喜歡上了這座城市,心中默念:“上海和香港文化相近,有很多相似的城市建設,我想,或許未來就來這裡工作吧。”

2010年劉奮洋的心願實現了。不過這段回憶也充滿了奮鬥的艱辛。雖然是英國名校畢業高材生,但第一份工作起薪只有4000元人民幣。“住房要和其他人合租,出門靠地鐵和步行,我不敢告訴爸媽收入這麼少。咬咬牙找了兼職,在一個大型的語言培訓機構兼職教粵語。”他說。

劉奮洋回憶說,有一年上海冬天下大雪,兼職下班已是深夜,立在冷風中,不免也有些動搖,問自己“真的要這麼苦嗎?”但他一直堅持奮鬥、不言放棄。從起薪做起,後來成為一家投資公司月薪15000元的部門經理。

2013年,投資公司易主,劉奮洋面臨新的選擇。這一次,他毫不猶豫選擇了創業。“我想了很久,腦海裏勾畫的藍圖是很務實的。我要把兼職變成主業,開一家獨具特色的語言培訓機構。”

功夫不負有心人,從8萬元個人存款開始,劉奮洋自己跑工商局、比選各種物業租賃,最後在上海中山公園找到一處成本相對適中的小空間,開出了“港你知”的第一家門店。

為什么叫“港你知”?劉奮洋說,初衷是為幫助更多的大陸企業員工和年輕人通過語言的學習來了解香港文化,從而產生對香港的認同感,同時為那些將要去香港工作和學習的學員提供幫助。

他分析說,“港你知”的客戶來源有三部分,他們或者對香港文化感興趣,愛看TVB的電視劇或者唱粵語歌,想跟著學;或者在跨國公司工作,要與香港上司、同事、客戶交流共處;或者是將赴港學習,亟需掌握一些粵語日常會話。

劉奮洋和他的“港你知”以最初僅幾個員工的規模開始運營,起初半年裏,生意也是相當平淡。不過,機會總是厚待有準備的人。一年多前,出於偶然,他參加了上海本地的電視相親節目。儘管最後沒有與心儀的姑娘“牽手”,但他講述的創業故事卻引得眾多好奇的客戶打來電話。

“喂,請問你們就是那家‘港你知’公司嗎?”他至今還記得一下子出名時的場景,一個人得當幾個人用,培訓業務就這樣蒸蒸日上起來。

如今,“港你知”在上海的中山公園、浦東八佰伴、五角場開有門店。每到週末,不同職業、不同年齡的人們聚在一起學習港式粵語,“咿咿呀呀”場面熱鬧,課堂上還會練習唱粵語流行歌曲,或者用粵語朗誦唐詩宋詞。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在劉奮洋和同事自編的講義中,對粵語的“九聲六調”進行詳細的解讀。

“粵語裏包含很多漢語的古法發音,每教會一個人說粵語,其實也是教會他們了解傳統文化。”劉奮洋說,在“港你知”的課程中,不乏古漢語的精粹,也有香港地名、地鐵站名的全方位普及。

2016年,“港你知”已經累計培訓了1200多名內地人士。一些帶著北方方言習慣的學員通過學唱粵語歌,語言水準大幅提升。一些港企也注意到“港你知”的培訓潛力,樂意把員工培訓交給這個年輕人。

劉奮洋設想,在未來的五到十年裏,“港你知”擬在長三角地區的杭州、寧波、南京等地進一步擴大版圖,遠一點則會選擇北京、天津、深圳、重慶。“不僅是讓學員聽說讀寫,我們還開闢了一個網上的港式粵語交流平臺,通過‘公開課’和面對面教學,相信會有更多人掌握粵語的語言規律和發音。”

如今,在上海打拼的劉奮洋,幾乎完全融入了內地。“最重要的是一種開放的心態吧!”他說,“有意到內地創業的香港青年,不妨到一座城市工作、學習一段時間,無論是否創業,那會是人生的一筆財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