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 陳杉】
【前引】
自阿富汗戰爭開打,美國和它的小夥伴們在這“群山之國砸下數以百億的美元。(都是美刀啊)
但2010年底一樁金融醜聞,讓阿富汗官場的貪婪和腐敗再次震驚世界,近10億美元不翼而飛。其間究竟發生了什麼?
上回說到,要解決問題,先要弄清楚問題的根源。這麼多錢是怎麼沒的?總不能是長了翅膀飛走了吧?
恩,還真是飛走的。
【禍起蕭牆:裙帶糾葛才自掘墳墓】
“只有當潮水退去的時候,才知道是誰在裸泳。——沃爾·巴菲特
2012年底,一份針對喀布爾銀行醜聞的調查報告顯示,2009年之前,一些大人物就通過控制一家阿富汗當地航空公司來偷偷轉運大量美元現鈔。
在無數個黑夜裡,一架飛機靜靜停在阿富汗首都國際機場,夜幕中一些地勤人員和公司職員,把成箱的美金裝到飛機貨倉裡,然後起飛直通迪拜。
這個場景,也出現在美國駐阿富汗大使館發給美國國務院的電報裡。
報告認為,從兩件事的描述來看,很難撇清美國政府已經覺察此情況的可能。
美國人對另一個情況也很瞭解,就是有 重量級人物挪用資金 ,給自己在阿聯酋迪拜買房。
這個人,就是那位站出來喊美國人幫忙的馬哈茂德。他在央行凍結自己資產的消息傳出後承認,曾拿著數百萬美元在阿聯酋的迪拜購置房產。
作為總統胞弟,此言一石激起千層浪,早對阿富汗社會權錢勾結現狀不滿的民眾再次遭到重大打擊。大家紛紛吐槽卡爾紮伊連自己兄弟都看不住,還能反腐麼?
不過,給自己買房花得了那麼多錢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因為除了給自己買房,馬哈茂德的目的是參與迪拜樓市的炒作,伺機牟利,在他的利益鏈上,還有一長串名字,個個都是阿富汗的高官顯貴。
迪拜樓市泡沫在2007年達到最高峰,2009年卻瞬間破滅。當大潮退去,那些裸泳者瞬間一清二楚。
事後調查表明,2010年喀布爾銀行危機中實際資金缺口為9.35億美元,其中8.61億美元通過各種虛假手段被19家貸戶瓜分,這些人中包括馬哈茂德在內的股東和高管,其它7400萬美元則流向登記客戶。唯一雷同的是,銀行對這些借款人既沒有任何利息要求,也沒有設定追回時限。
你看的沒錯,這就是白送。
根據邏輯,現在如何處理這樁案子的主體思路非常簡單,追查責任人、盡可能把錢收回來。但真這麼做,那就太傻太天真了。當時天真的人,就是時任阿富汗央行行長的菲特拉特(大喀君再次強調,不重要人物是不會寫名字的)。
菲特拉特從2007年開始接手阿富汗央行行長職務,其後他就發掘自己手下這所喀布爾銀行“巨人的泥足——銀行董事會成員背景不清不楚、客戶各類資質執照不全,但業務卻在急劇擴張。他敏銳地察覺到,這家銀行背後一定有問題。
於是,他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阿富汗代表阿卜杜拉、美國財政部多方聯繫,希望能對喀布爾銀行進行審計。
2010年初,在危機真正爆發前約半年,美國財政部終於正視喀布爾銀行的潛在風險,但仍要求菲特拉特先得到時任總統卡爾紮伊的同意。
於是菲特拉特先生開始吭哧吭哧地求見總統,希望總統能認可這一建議,但各種方式都試過了,卡爾紮伊的反應非常冷淡,一直沒見他,僅僅是在5月份單方面給了美國財政部一個答覆。
央行行長,手裡拿捏著的是國家第一大銀行的危機,總統在3個月裡居然各種忽略,個中態度令人玩味。
菲特拉特本想逐步發現和解決問題,但計畫趕不上變化:2010年7月份,喀布爾銀行兩位巨頭發生內訌,最終導致喀布爾銀行醜聞公諸於眾。( 又是醜聞 )
內訌的起頭是這樣,董事長原來在喀布爾銀行股份頗高,但在2007年,他自願把自己的股份分給幾位巨頭(這幾位巨頭中就包括馬哈茂德·卡爾紮伊),埋下他失權的禍根。
而馬哈茂德在迪拜樓市的失敗,董事會對董事長失去信任,這給了首席執行官可乘之機。首席執行官密謀佔有更多股份奪權,但董事長不答應,於是他把喀布爾銀行的秘密告訴了美國大使館。
很多人相信,那個最早透風給媒體,引起擠兌風波並最終引爆醜聞的銀行內部高管,也是這位董事長。
事後調查表明,喀布爾銀行的董事長和首席執行官都參與了為背後人物套取喀布爾銀行巨額現金的騙局。雙方對彼此都心知肚明。
董事長本想借著管控不力來打擊對手,沒想到引火焚身,遇到想快刀斬亂麻的央行行長菲特拉特,自己連同首席執行官一齊被踢出局,最終也沒逃脫被捕的命運。
不過事後看來,董事長找美國人和媒體打小報告的舉動,頗有幾分自殺式襲擊的地域特色。
馬哈茂德給自己的總統兄弟挖了個大坑,這位董事長想黑跟自己白手起家的小弟,終了也是為難自己。
諸多禍患,源起蕭牆。
事情進展到這一步,原因基本清楚,大小人物也悉數浮出水面,到了該處理結案的階段。真正的碰撞從這裡才開始。
各位看官有沒有發現,美國人其實從頭到尾得到了不少蛛絲馬跡,難道他們只是默默地在圍觀嗎?
當然不是。只是因為種種利益糾葛,在菲特拉特、總統卡爾紮伊和美國政府之間,將上演一場更驚心動魄的撕扯。 一場夾雜著權謀之術和死亡威脅的陷阱,正在菲特拉特的前面羅織著。 ( 原文载于微信公众号XHS大喀,微信号 xh_kb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