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記者李國利 羅梓豪 劉輝產)“各號注意,我是零號,一分鐘準備!”鏗鏘有力的口令傳遍空闊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航天發射場各個角落,仿佛傳向了宇宙深處。
“10、9……3、2、1,點火,起飛!”
瞬間,乳白色的長征二號F 遙十一火箭拖著長長的橘紅色尾焰,托舉著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直刺蒼穹。
這時,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零號指揮員王洪志,長舒了一口氣。
這,並不是王洪志的首次亮相。作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五位零號指揮員,33天前,就是在他的精準指揮下,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發射。
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零號指揮員王洪志(左一)接受記者採訪。圖/央廣網
1994年,從青島海洋大學畢業的王洪志,得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在招收應屆畢業生。儘管之前對航天事業了解不多,但是報紙上、宣傳冊上一幅幅震撼的圖片,卻讓他有了投身航天事業的衝動。
“到西北去!到中國航天的起源地去!”決心即下,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王洪志毫不猶豫地背上了行囊,帶著航天報國的夢想踏上了西去的火車。
剛到中心,王洪志就被分配到加注專業,參與火箭加注系統的研究開發。
他受領的第一個任務,就是開發加注系統遠控軟件和供氣系統控制軟件。
這可讓當時初出茅廬的王洪志犯了難。以前沒學過,也沒有可借鑒的經驗,怎麼辦?
“有困難不可怕,我們的航天事業就是在戰勝困難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一步一步發展起來的。”當時,技術室的一名高工這樣告訴王洪志。
“是啊,困難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戰勝困難的決心和信心。”聽了前輩激勵的話語,王洪志就像一台上緊了發條的機器一樣,一下扎進了攻堅破難的征程。他通過同學、朋友從各地購買來了大量的火箭加注系統相關書籍,沒日沒夜地惡補專業知識,不知疲倦地反復構思、建模、推倒、再構思、再建模、再推倒。
大半年後,第一次運用PLC可編程控制器的軟件在王洪志的不懈努力下誕生了。更令他意外的是,這個軟件被評為了全軍科技進步二等獎。
在發射場工作的22年裏,王洪志先後轉戰組長、技術室主任、副站長等多個崗位,擔任過12次衛星任務的零號指揮員,榮獲了載人交匯對接貢獻獎章、個人二等功等多項殊榮。
問及擔任載人航天任務零號指揮員的感想。王洪志說:“很多人都認為零號指揮員只是讀秒而已,其實不然。作為零號指揮員,任務進場前,要負責發射場地面設施設備檢修檢測準備;任務進場後,要負責各系統測試工作的組織、計劃和協調;進入臨射檢查和發射程序後,組織各系統進入發射程序。”
“擔任零號指揮員,既是榮譽,也是壓力。只有充分了解掌握各個系統的工作情況,做到臨射時心中有數才能做到萬無一失、圓滿成功。”王洪志說。
事實上,要做到任務全系統“心中有數”,可不像說說那樣簡單。
今年,為了迎接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發射場啟動了40餘個建設改造項目,王洪志堅持每一個項目都全程跟進,確保了數千台地面設施設備樣樣如數家珍,狀態了然於胸。
“心中有數”的背後是心血與汗水的付出。
在載人航天發射場,經常能看見一台黑色小車往返於技術區與發射區之間。司機小朱說:“來回三公里的路平均每天王洪志得跑十幾趟。”
“零號的付出,我們整個團隊有目共睹。”作試科科長胡挺說,“他每天都是第一個來,最後一個走。和大家一同完成最後一項工作後,他還要回到辦公室審核全天的任務流程材料。”
無論時間多緊張,王洪志從不會用降低標準來換取進度。
加注供氣組負責人唐琰始終無法忘記,2016年8月31日,距離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任務發射還有15天,在執行加注系統庫房回流的過程中流量計信號突然無法顯示。得知這一情況後,王洪志立即趕往現場組織排故。通過反復排查,最終將故障原因定在接線問題上,工作人員隨即恢復接線,排除了故障。
本來故障已經“歸零”,王洪志卻依舊“不依不饒”。
他親自組織人員對所有接線點進行了全面復查。果然,在連夜排查了8000多個接線點後,他們又發現一處隱患問題,並連夜進行了排除。這時天已經濛濛亮了,王洪志和他的同事們又連續工作了一整夜。
“載人航天,人命關天。作為發射測試人員,不能有一絲馬虎,再小的問題都要投入百分之二百的精力去解決好。”王洪志說。
在航天舞臺上盡情釋放才華的王洪志,卻常常無法扮演好人生舞臺上的角色。
王洪志和妻子姚聰穎都在航天測發一線工作,他們有一個可愛的女兒叫王葉暉。夫妻倆工作忙,女兒小時候經常被送到朋友家請其代為照顧,女兒常常哭鬧,抱怨自己的爸爸媽媽不能像別人的父母一樣能夠接她放學、陪她玩耍。
“不能陪伴女兒成長,是我人生最大的遺憾。但是在發射場,和我們同樣情況的人還有很多。”提到女兒,王洪志神情中充滿了甜蜜與自責。(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