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定制如此流行,這是一種怎樣的心態?

好奇心日報

text

一個時髦的弄潮兒,她的裝扮可能已經變成這樣:

一條 Levi’s 501 牛仔褲,上面有姓名刺繡(最不濟也是複刻款),口袋裏裝著 iPhone 手機,手機殼上激光刻寫了她吩咐蘋果公司寫的短語,上半身穿著一件 Marie Claire St. John 的 T 恤(在隱晦的地方有名字的縮寫),脖子上戴一條 Baublebar 的定制字體項鏈,再背一個 Proenza Schouler 的特別款手包,最後穿一雙 NIKEiD 定制跑鞋。過去的時尚行業因爲 logo 太多遭人诟病,現在他們統統轉而推出定制服務,堵住顧客的嘴。

從運動鞋、衣服、珠寶到瑜伽緊身褲(沒錯,連緊身褲上都有),任何穿在身上的東西都可以定制——激光刻印、刺繡、3D 打印,貼上你的個人標簽。

NIKEiD 選擇 5 種不同的花卉,可選掌寬,鞋跟可以加上 6 個字符

爲什麽個人定制如此流行,這是一種什麽心態?

把字母縮寫刺在衣服上,在過去被視爲一種老派而沈悶的做法。“在 70 年代,繡有你名字的東西總顯得有點傻氣。”全球時裝網的零售情報編輯 Jackie Chiquoine 在接受潮流網站 Racked 的采訪時說,“但如今懷舊風確實很流行。”

2013 年路易威登擴大 Soho 店的時候,它增加了一個店內工作室,提供手繪和皮革印花的服務。Burberry 2014 年的即看即買走秀上,模特就穿著刺有模特名字的衣服,走秀結束你就能以 1300 美元買到定制款披肩。那年夏天,Prada 開始提供可選擇鞋跟高度、顔色風格的定制女鞋。今年 5 月,Gucci 宣布了 DIY 計劃,首款産品是個性定制的 Dionysus 手包。

首字母縮寫意味著 DIY,仿佛代表了某種朋克思想,實際上這和我們幼稚的年代在小店裏購買姓名首字母的首飾的心態一模一樣,所以是奢侈品行業變幼稚了嗎?

Gucci 米蘭店的 Dionysus DIY 角

然而不僅是奢侈品牌開始這麽做,無印良品在曼哈頓店的定制區域在 2015 年底開啓運營,只要 3 美元就可以在機器上選擇 100 多種設計方案運用到拖鞋、毛衣等各類産品。在 Madewell 的牛仔褲上繡字只要 10 美元。而幾乎每個珠寶品牌過去三年都推出了首字母計劃,連 LV 也開始賣 26 個字母的挂墜。

社交媒體可能在裏面扮演了極大的作用,人們習慣了在網上把自己當作公衆人物來生活。但在十五二十年前,大家就沒那麽愛公開宣揚自己的名字。

比起以前因爲“自己”秀在公衆面前而尴尬,把姓名首字母亮出來似乎才變成社會地位的象征。NPD 集團的消費者行爲首席分析師 Marshal Cohen 表示:設計師的作用正在減弱,人們對 logo 不再感興趣,他們甯願把自己的 logo 放在衣服上:比如姓名首字母。

與此同時,全世界都在輸出“展現自我”的價值觀,包括那些時尚品牌的廣告,你可以看到太多鼓勵做自己的營銷案例,比較有代表性的,Calvin Klein 在最新的年度廣告裏放了一根下劃線讓大家來填空:這和我們的媒體環境不無關聯,品牌希望消費者在網絡上分享它們的廣告,因此廣告內容就必須比以前更適應所有人,最終這樣的思潮回歸到産品設計上,就變成了定制服務的火熱。

紐約布魯克林的別針藝術家 Pintrill 爲牛仔褲設計的 emoji 徽章

當然,技術環節的提升也讓定制的成本更低,過去一年,尤其是運動品牌身上你能看到 3D 打印産生的巨大推動力,不僅滿足定制的需求,同時也提示産品研發的效率。

Cohen 認爲,DIY 的精神是所有領域互相影響的,這就好比年輕人喜歡宜家,因爲它提供你一種“動手創造你的生活”的價值觀。就像是一種“宜家效應”,定制的産品讓消費者因擁有更多權限而感到被重視,仿佛越涉及制造,品牌忠誠度就越強。

來源:好奇心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