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國國務卿和英國、法國外長陸續抵達維也納,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談判正式進入最後衝刺階段。當前,會場透露出的訊息及國際輿論普遍混雜著謹慎樂觀或悲觀的聲音,在24日截止日期之前能否達成全面協議依然存在懸念。
具體而言,談判的最終結果存在以下三種可能:
最好結果是各方達成全面協議。這將避免西方可能對伊朗進行的軍事打擊,為已陷入戰爭泥沼的中東地區帶來和平福音。伊朗石油出口恢復,金融重新融入世界,將大大緩解國內當前的經濟困境。
為達成這一結果,各方都需要作出妥協。伊朗應持有的離心機數量是目前的分歧焦點。伊朗原子能組織主席薩利希20日表示,為滿足未來核電站需求,伊朗未來八年內的鈾濃縮能力必須達到19萬台第一代離心機的水準,但西方國家只接受伊朗保留4000臺離心機。雙方分歧懸殊。伊朗目前有約9400臺離心機正在運轉,可能的妥協方案是伊朗保留現有離心機,額外的濃縮鈾需求由俄羅斯幫助滿足。
雙方另一個分歧點是對伊制裁解除時間。伊朗希望立即或幾年內解除制裁,西方國家則提出需要根據伊朗履約情況逐步解除,這一過程可能長達十幾年甚至二十年。各方可能最終將差異彌合在五年至十年。西方還需分階段解凍伊朗在海外的上千億美元資產。
次等結果是延長談判期限,避免談判破裂。此輪談判之前,各方依然沒有顯現出立場鬆動的跡象,在剩下的短短三天內要彌合眾多分歧難度巨大,因此這也是目前可能性最大的結果。由於談判期限已從7月20日推至11月24日,因此再次推遲截止日期並非絕無可能。有外媒20日報道,談判代表已在考慮將談判期限延長至明年3月。但美國國務卿克裏在談判前夕表示,延長談判期限目前不在考慮範圍內。
如果延長談判期限,意味著各方將延續去年11月達成的第一階段協議,伊朗繼續凍結核計劃以換取西方國家解除部分制裁。在此基礎上,各方可能簽署框架協議,為下一階段談判鋪路。但談判一拖再拖,也將考驗伊朗和西方國家民眾的耐心,各自國內的強硬派聲音可能抬高。
最壞結果則是各方發現分歧無法彌合,決定終止談判。這將意味著歷時一年的談判努力付之東流。伊朗前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時期的惡性循環可能重演:西方國家重拾經濟制裁大棒,伊朗則在民族主義情緒下加快核計劃推進,反過來刺激西方制裁加碼。任其演化,可能導向戰爭。
這應該是各方代表極力避免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