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消息:“历史如尘烟消散,情感凝结成永恒,用经典照亮前程。”正如撒贝宁在《经典咏流传》第三季最后一期所说,“和诗以歌”没有终点,节目一直以来传递的诗词力量,将继续温暖人、感染人、鼓舞人。
在今年这场众志成城的全民战“疫”中,节目涌现出一批有温度的诗词歌曲,以强大的凝聚力和穿透力,抚慰了众多国人的心。90位经典传唱人唱响67首经典作品,在“直播+直拍+衍生栏目”的创新传播下,让传世之作得以入耳又入心,在广大观众群体中引发共鸣共情。
经典焕新,用歌声传递诗词力量
在《长征组歌》首演55周年之际,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王宏伟携手老战友合唱艺术团来到《经典咏流传》,再次唱响这首气势磅礴的经典史诗,让众人热血沸腾。“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老人们身着红军军装,依然站姿笔挺,用慷慨激昂的歌声再现了长征艰险的历程,也展现出红军战士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廖昌永感慨道:“《长征组歌》也在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地前进。”
这种面对挑战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直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里。在艰苦卓绝的战“疫”里无私奉献的平凡勇士们,也通过诗词传唱让人感受到那份保家卫国的滚烫赤城。来自武汉协和医院的医护人员们豪迈高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向并肩而行的战友表示感谢;北京协和医院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与他的同事们,将文天祥的《彭通伯卫和堂》融入到原创歌曲《守护》之中,字字句句都饱含“医者仁心”。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千多年前,范仲淹笔下忧国忧民的初心,被康辉、撒贝宁、朱广权、尼格买提四人用歌声再次唤醒。一首《岳阳楼记》不仅在听者的内心激荡起涟漪,也鼓舞着众多逆行者披荆斩棘,迎难而上。
尽管时移事迁、岁月更迭,我们仍能从经典诗词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力量。《经典咏流传》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以乐为媒,连接起古人先贤与歌者的情感世界。每一首诗、每一阙词,在保留原有人文内涵的同时,也融入了当下的时代精神,让经典获得新生,也让力量得以传承。
传播升级,经典之声温暖出圈
经典永葆生命力,除了要做好“代代传承”,也离不开创新传播。《经典咏流传》第三季在前两季的基础上,继续推动文化传承与融合传播的深度结合,通过技术革新,以更接近年轻人的传播方式实现双向积极活泼的互动与交流。
以“经典云上音乐季” 这一全新融媒体互动方式为例,“直播+直拍+衍生栏目”的传播模式,打通融媒体资源定制经典矩阵,创新驱动高质内容生产链,助推第三季节目收视同比提升49%。《经典咏流传》携手央视频进行经典“云上音享会”直播预热,特别邀请节目主创和鉴赏嘉宾、经典传唱人参与活动。廖昌永惊喜现身直播间,和女儿同框献唱;阿鲁阿卓也在直播中与观众互动,讲述《咏萤火》的幕后创作故事。在经典“云上音享会”直播预热的加持下,节目合辑在央视频位列季播节目播放量TOP1。
针对不同新媒体平台的不同形态,节目为央视频等短视频平台定制了“竖屏看经典”产品,相关专属直拍破千万。此外,节目联动王源、尚雯婕、李治廷等近30位经典传唱人录制衍生栏目“经典冷知识”,比如“历史上有趣的官职”“古代考试比现在难多了”等,吸引众多网友围观留言:“学到了,长知识。”
在全媒体时代大趋势下,节目以产品导向生产节目内容,多样态、多类型产品覆盖强势平台,全矩阵触达广谱受众。一直以来,《经典咏流传》在传播方式上都坚持求新求变,既加深了传统文化的时代烙印,也让当代人的情感蕴含其中。
润物无声,和诗以歌深入人心
经典诗词既有对情感的抒发,也有对生命的观照,承载着古往今来的人生智慧。《经典咏流传》通过契合时代精神,传递中华优秀经典诗词带来的精神给养,让千年诗韵在更宽广的地方漫开,浸润人心。
得益于节目的启发,黄天信和邓堃蓉常常会将经典传唱的方式融入教学中。他们发现“和诗以歌”的形式能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作品的情感和内涵。去年,节目发布了校园原创歌曲征集令,黄天信、邓堃蓉投稿了自己的原创作品,一首《锦绣成都》唱响李白勾勒的成都繁荣景象。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演绎,让孩子们从歌声中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大家耳熟能详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在开年之初走进亿万中国人的心。患有SMA(脊髓性肌萎缩症)的9岁男孩陈果毅唱响另外一名SMA患者包珍妮创作的《草》,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让所有人都为之动容。武汉市青山区钢花小学花儿合唱团共唱《小池》时露出的灿烂笑容,则让众人看到他们面对困难时的坚强和生生不息的希望。
走进人们的内心,才有可能从流传走向流行。《经典咏流传》之所以一次次动人心弦,就在于它通过创新传播,让看似遥不可及的诗词经典变得可听可看,唤醒众人关于传统文化的集体记忆。当诗词和音乐相融,当古人之思与今人之想相遇,经典得以代代相传、世世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