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生病的土壤”刮骨療傷

text

新華社長沙6月25日電

題:中國為“生病的土壤”刮骨療傷

新華社記者史衛燕

張芽芽

劉良恒

人口只有4萬多的鄉鎮,血鉛超標的兒童超過300人——近日在湖南省衡陽市大浦鎮發生的兒童血鉛超標事件,引發中國社會的強烈關注。近年來,“鎘大米”、“癌症村”、“砷中毒”等事件時有出現,土地污染已經成為威脅人們健康與阻滯可持續發展的負面因素。

在第24個全國土地日來臨之際,記者走訪多個部門獲悉,微觀層面上著手治理污染土地“刮骨療傷”、宏觀層面上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方為解決土地污染問題的良方。

近年來,原本沉默的土地在污染的不斷積累下不堪重負。僅兒童血鉛超標事故,發生類似事件的就有江西吉安、陜西鳳翔、湖南武岡、雲南昆明、湖南郴州等地,均與企業非法排放引發土壤污染相關。

土地污染在危害人類身體健康的同時,也給地區經濟發展帶來重創。2013年上半年,湖南省連續兩次被曝光其所產大米重金屬鎘含量超標,湘米的銷售一時陷入困頓。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實施土壤修復工程”。這是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明確出現關於土壤修復的說法。

專家表示,這體現了中國政府對此問題的高度重視,但面對複雜的土壤污染問題,修復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據今年4月公佈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中國土壤總的污染超標率已達16.1%,而生產農產品的耕地土壤點位超標率高達19.4%。

大面積的土壤受到污染,其污染物的類型也複雜多樣,以耕地為例,其主要污染物就包括鎘、鎳、銅、砷、汞、鉛、滴滴涕和多環芳烴等。

“目前,中國土壤污染呈日趨加劇的態勢,防治形勢十分嚴峻。”中國土壤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張維理表示,“中國土壤污染呈現一種十分複雜的特點,呈現新老污染物並存、無機有機污染混合的局面。”

嚴峻的污染形勢下,探索有效的治理之道,成為迫在眉睫的需要。

中國環境科學院研究員李發生表示,重金屬污染耕地治理必須以耕地污染調查數據作為基礎。在科學規劃上,全國各地首先應描繪好“治污地圖”,因地制宜、因污制宜制定治污規劃。

此外,科技進步為土壤治理提供了新的支撐。廣東省地質部門已研製出一種新型土壤修復材料,對主要毒性重金屬鎘、鉛、銅、鋅有強烈的吸附能力。在鎘含量超標10倍的污染土壤中進行水稻盆栽試驗發現,“降鎘”有效率達90%以上,且材料製備成本大幅度降低。

中國各地已有一些有益的探索和試點治理規劃。今年4月上旬,湖南長株潭地區獲選為耕地治理試點。在全面摸底之後,長株潭地區試點耕地面積為170萬畝,計劃3-5年實施。

而有“銅城”之稱的甘肅省白銀市已傳出令人欣喜的消息:農田重金屬污染土壤修復試點經過數年實踐,採用化學淋洗、化學固定、土壤改良等方式,已經完成65畝受重金屬嚴重污染的農田修復。

“監測結果表明,修復後的農田土壤中的重金屬含量去除率達到了國家品質標準。”白銀市環保局總工程師張瓊說。

不過這只是一個開始,中國的土地污染治理依然是“任重而道遠”。例如,《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實施方案》是中國第一個由國務院批復的重金屬污染治理試點方案,總投資達595億元,而據湖南省有關部門預測,治理要達到預期效果,長期投入超過4000億元。

“要避免對社會資源的浪費,有效地解決問題。”湖南省人大環資委環境監督處處長劉帥建議,污染土壤修復工程不能倉促上馬,應科學合理地確定技術路線、配套措施以及融資模式。

據了解,本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已將修訂大氣污染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法、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均列入了五年立法規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