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亡的敘利亞男孩。圖片來源:新華網
【亞太日報訊】(新華社記者王昭)3歲敘利亞幼童小艾蘭沒能到達歐洲,而在土耳其南部海灘上長睡不醒。這一幕,刺痛了全世界公眾的心。
小艾蘭出生前,他的祖國就已陷入內戰,在其短暫的生命中,他可能從未嘗過和平的滋味;小艾蘭死後,安葬他的故鄉——敘利亞北方城鎮科巴尼,仍在遭受極端武裝威脅。
小艾蘭的死並非個案。今年1月至8月,已有30多萬名難民和非法移民經地中海進入歐洲,其中至少2600人命喪地中海。鋌而走險的這30多萬人裏,有的是為了生計而背井離鄉,還有很多像小艾蘭一樣的敘利亞人,他們逃離戰爭,嚮往和平。
敘利亞危機爆發以來,美國等西方國家堅持訓練、資助反對派武裝。而美國此前推動伊拉克政權更疊,再採取放任政策,使地區秩序遭到破壞,國家管控失效,敘利亞及其周邊國家作亂的極端組織也因此坐大。這一切使得敘利亞危機不斷加劇,局勢進一步惡化。
這場危機已造成20多萬敘利亞人死亡,上千萬人顛沛流離,其中有400餘萬人逃出敘利亞國門,淪為難民。為了生存,很多敘利亞百姓冒著風險,帶著妻子兒女登上簡陋的偷渡船,希望能到達富裕、安定的歐洲。但有多少人能到達他們希望中的彼岸?即使僥倖到岸,迎接他們的又是怎樣的未來?
9月6日,孩子們在德國慕尼黑火車站外的難民集合區等候乘坐大巴前往臨時安置點。新華社記者羅歡歡攝
在歐洲,為防止像小艾蘭和他父母一樣的難民入境,有些國家在其邊境築起高墻拉上鐵絲網。小艾蘭悲劇發生後,依然有國家不接受歐盟提出的分擔解決難民去處的方案。
就歐洲處理難民危機的舉措,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古特雷斯給出評價是“失敗”。歐洲有媒體認為,在難民面前,歐洲人引以為傲的人道主義和人權價值觀已經“失效”。
俄羅斯總統普京更是直言,難民潮是歐洲國家的西亞北非外交政策的必然結果,而這一外交政策“實際上就是美國的外交政策”,因為歐洲國家“盲目地對美國亦步亦趨”。普京說,這種政策是把自己的標準強加給別國,而不顧當地的歷史、宗教、文化特徵和國情,“這樣的政策必然帶來惡果”。
小艾蘭悲劇給歐洲人重新審視自己的過往政策提供了一個契機,德國和奧地利已宣佈臨時開放邊境接收難民。然而,這只是歐洲少數國家的決定,而且能持續多久,還是一個未知數。
9月6日,孩子們在德國慕尼黑火車站外的難民集合區等候乘坐大巴前往難民臨時安置點。新華社記者羅歡歡攝
過去5年只接收了1500多名敘利亞難民的美國,只是幫歐洲人出了一個這樣的主意:派美國海岸警衛隊的專家,向歐洲國家傳授應對難民的方法……
西方國家如此應對,能改變難民的處境嗎?能避免小艾蘭悲劇重演嗎?
小艾蘭的姑媽蒂瑪,一位在加拿大的理髮師,和其他痛失親人的敘利亞人一樣,最清楚問題的答案。“這個世界必須要做一件事,那就是結束戰爭。我只想說,結束戰爭!”
淚水、心酸、同情,都不足以改變眾多難民的命運。國際社會,尤其是西方國家,唯有用實際行動幫助早日熄滅西亞北非一些國家仍在燃燒的戰火,恢復和平,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歐洲國家目前面臨的難民潮問題,才能護佑更多像小艾蘭一樣的幼童。
否則,悲劇還會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