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巨量外儲“理財”考驗大國智慧

text

新華社北京6月12日電題:中國巨量外儲“理財”考驗大國智慧

新華社記者蔣旭峰

中國的外匯儲備餘額已基本觸及4萬億美元大關。充足的外匯儲備可以築就國家的金融“防火牆”,但如何管理巨量的外匯儲備並實現保值增值則是考驗大國智慧的重要課題。

中國的外匯儲備規模早已居世界第一。中國人民銀行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一季度末,中國外匯儲備餘額為3.95萬億美元,這一規模佔全世界外匯儲備總量的三分之一,是日本的三倍之多。鉅額的外匯儲備是一把“雙刃劍”,既帶來了外匯儲備紅利,也增加了制定宏觀經濟政策的變量。

對於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大國而言,充足的外匯儲備有利於提高國際清償能力和應對金融風險能力。中國外匯局總經濟師黃國波12日在中國政府網接受線上訪談時強調,在西方央行實行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大量“放水”的背景下,外匯儲備發揮了“泄洪區”功能,有效隔離了中國實體經濟和外部的衝擊,維持了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轉型升級的良好外部條件。

但是,鉅額外匯儲備也給中國宏觀經濟管理帶來難題。外匯局在近期發佈的《2013年中國國際收支報告》中指出,中國外匯儲備規模居世界首位,客觀上造成了經營管理難度增加、對外資產負債結構不合理等問題,並且繼續大幅積累的邊際成本已大於邊際收益,對國內經濟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黃國波表示,外匯儲備規模過大,增大了本幣供應,形成國內通貨膨脹潛在壓力,對貨幣政策的制約程度進一步增加;外匯儲備佔央行總資產的比重超過80%,也帶來較大的匯率風險和成本對衝壓力。

在此背景下,中國如何盤活外匯儲備存量、合理駕馭外匯儲備增量成為重要的課題。外匯局國際收支司司長管濤12日強調,中國在外匯資源使用效率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關於外匯儲備的增量,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餘永定等專家建議,中國應考慮減少外匯儲備增速,並想辦法增加海外投資,使中國的資金走出去,以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觀察人士認為,若要抑制中國外匯儲備過快增長,離不開深層次的經濟結構轉型,從而減少對外貿的依賴程度,提高內需對經濟的拉動力,此外還可以增強匯率雙向浮動的彈性,減少人民幣單邊升值預期造成的外匯儲備增加。

中國近年來對外投資增長較快。截至2012年底,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累計存量為5319.4億美元,位居全球第13位,但只相當於美國對外投資存量的10.2%,英國的29.4%。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投資研究室副主任王永中提醒,中國增加對外投資也需要把握節奏,不能操之過急,必須要與對外投資的能力建設相匹配。

關於存量外匯儲備的使用,投資多元化是很多專家建議的路徑,而中國持有大量美國國債是各界熱議的話題。美國財政部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份,美國最大債權國中國持有美國國債1.2721萬億美元,高於第二大債權國日本1.2002萬億美元的規模。

雖然美聯儲的三輪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壓低了美國國債的收益率,美國民主、共和兩黨頻繁的黨爭又導致財政信譽受損,但是美國國債出現違約的可能性不大,與其他可替代的金融產品相比,美國國債的風險依然較低且市場容量巨大。業內人士指出,美國國債在金融產品配置中仍屬較合理的選擇,但是中國外匯儲備投資需要從過去的重金融資產向實體經濟和其他渠道發力。

王永中等專家建議,外匯儲備多元化未必等同於投資國別的多元化,在美國等投資環境相對安全的國家,可以考慮涉足國債以外的其他較高收益率投資品;可以適度增加石油、天然氣和設備進口,加快“藏匯於民”的步伐;也可以考慮在中投公司之外,設立幾個投資定位有差別、以市場化模式運作的主權財富基金,引進投資專業人才,提高外匯儲備投資的深度和效力;還可以考慮運用外匯儲備增加在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等機構中的話語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