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國新辦新聞發布會,工信部副部長、國防科工局局長、國家航天局局長許達哲回答記者提問。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
明天是首個“中國航天日”。昨日,在國務院新聞辦發布會上,工信部副部長、國防科工局局長、國家航天局局長許達哲表示,今年1月,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已正式立項,首個火星探測器預計2020年發射。
中國爲什麽要發射火星探測器?目前技術上面臨哪些困難?爲什麽要選擇難度系數更大的“繞、落、巡”一步到位?
探測火星
實現“繞、落、巡”一步完成
昨日下午,國務院新聞辦就首個“中國航天日”及中國航天發展有關情況舉行新聞發布會。許達哲表示,今年1月,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已正式立項。
他介紹,批准立項的內容,即在“十三五”規劃的末年2020年左右,發射一顆火星探測衛星,並且計劃一步實現繞火星的探測和著陸的巡視。他坦言,這相當有難度。火星探測是空間科學界和航天界關注的一個重大方向,因爲發射的每一個窗口期要26個月才能遇到,目前正嚴密地制定工程計劃,爭取在2020年這個窗口期發射繞火星和著陸巡視的火星探測器。
“這對我們是一個挑戰。”許達哲說,“因爲現在能夠在火星上著陸並巡視成功的只有美國,著陸的有俄羅斯,我們如果能一步到位,應該說是一個很大的跨越,我們可以研究火星的土壤、環境、大氣,以及我們所關注的像火星上的水。”
許達哲認爲,研究這些其實是研究人類自己,包括生命的起源是什麽、地球所處的環境是什麽,這也意味著中國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深空探測。
空間站
2022年前後完成空間站建設
發布會上,國防科工局總工程師、國家航天局秘書長田玉龍介紹,2020年擇機發射的火星探測器,將搭載“長征五號”進行發射。
據悉,“長征五號”將在今年下半年實現首飛,是我國目前起飛規模和運載能力最大的運載火箭。
許達哲說,目前長征系列火箭的起飛重量只有400余噸,但“長征五號”的起飛重量將達到千噸級別。他強調,這意味著中國運載技術向前跨越了一大步,中國進入太空的能力大大提升。
許達哲還介紹了中國航天發展的階段性目標。他說,到2020年左右,也就是從現在起,用5到7年的時間,完成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北鬥導航、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等現有的重大科技專項;2025年前後,全面建成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推動空間信息應用規模化、業務化、産業化發展;2030年實現整體躍升,跻身航天強國之列。
針對中國將建設空間站的提問,許達哲表示,中國將在2022年完成空間站建設。據悉,屆時其將成爲繼國際空間站(超期服役)、和平號空間站(已退役)之後,全世界第三個在軌組裝的空間站。預計到2024年,隨著國際空間站的退役,中國將成爲唯一在太空擁有空間站的國家。
航天建設
鼓勵社會資源加入航天建設
發布會上,針對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在海上成功回收火箭的行爲,許達哲直言這是一個“創舉”。
“但是真正要實現回收火箭再利用,還有一段路程要走。我們很贊賞SpaceX公司的勇氣。但是要低成本發射,不僅僅靠回收技術,還需要在工程研制、先進技術研發以及發射方式等方面做文章。當然,降低成本,是工程界應該努力做到的。”許達哲說。
他表示,中國實際上已經開展了商業航天,爲多個國家開展了商業航天發射服務。“但是,怎麽利用好社會資源,使社會資源更好地投入到航天産業中來,是我們國家政府關心的一件事情。”許達哲說。
“我們是開放的,鼓勵社會資源加入航天的建設中。中國把軍民融合發展戰略上升爲國家戰略,是希望更多的民營資源向國防建設、航天領域投入。設立‘中國航天日’,也是要喚起社會各界、包括民營企業在內的各種企業對航天的關注。但航天是個高風險的産業,需要每個法人、每個企業很好地把握。”許達哲說。
■ 追問
火星探測爲何選擇一步到位?
已經掌握了相關技術,可實現跨越發展
與探月工程繞月、落月、從月球返回分三期完成不同,中國探測火星工程有望一次性完成“繞、落、巡”三項任務。
對此,田玉龍表示,一步到位可以實現“快、好、省”。他說,目前中國已經全面掌握了探月技術,對于火星探測的技術,不是一個不可跨越的門檻,相關技術中國已經基本掌握了。有了這些技術基礎和物質條件,就可以實現跨越。
空間技術研究專家龐之浩也表示,通過探月工程研究月球車、落月以及月球軌道器等,中國已經掌握了相關的技術基礎。
“我們還有一些其他的技術儲備,包括科學探測的儀器。中國探測火星雖然起步較晚,但是起點高,一步到位也是爲了加快火星探測的速度。同時,我們還可以借鑒其他國家火星探測的相關經驗。”龐之浩說。
田玉龍表示,此次火星探測器將選擇全新的地點著陸。龐之浩介紹,在火星著陸的原則跟在月球選擇著陸點的原則一樣。首先要適合著陸,要平坦。其次要適合通訊聯系。第三,要有科學價值,而且是別人沒有探測過的。所以,在選擇著陸點的時候,可能會借鑒國外的經驗,比如一些拍攝的資料。
火星探測面臨哪些技術突破?
最困難的是探測器能否成功著陸火星
火星和地球的最近距離約爲5500萬公裏,最遠距離則超過4億公裏。從技術角度上來說,相對于探測月球,探測火星顯然要困難得多。
田玉龍表示,要實現火星探測,主要在三個地方實現突破:首先是測控通訊達到5500萬公裏;其次是自主化,因爲距離遠了呼喚不到了,所以需要研發設備的自主化功能;第三是在未知的環境裏工作。田玉龍坦言,從工程實現來說,這些都是巨大的挑戰。
龐之浩也告訴記者,要實現探測火星,首先需要突破的是運載技術,如何把探測器發到地火軌道。其次是測控中心技術,要研制相關的設備,因爲火星和地球距離最近5000多萬公裏,單程延時比較長,很多時候必須提前輸入數據。
龐之浩表示,能源問題也非常重要。火星探測器與太陽的距離非常遠,要研制大型的太陽電池翼提供能源。他說,最困難的是探測器的著陸問題。目前在全世界發射了40余個火星探測器,但成功率不到一半。
“尤其我們這是第一次‘繞落巡’一步到位,難度更大。”龐之浩說。
■ 花絮
航天日海報遭吐槽
官方:藝術感染力應更強
4月19日,中國航天科工官方微博發布兩款宣傳海報,用于“展示航天成就、激發探索精神”。微博稱,這是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精心設計的極具航天特色”的兩款宣傳海報,專門用于“中國航天日”的科普宣傳教育活動。
不過,微博發出後迅速遭到網友們的熱議及吐槽,截至目前轉發評論已近萬次。一些網友表示,海報制作不夠精致,不能體現航天特色。
昨日下午,許達哲向新京報記者回應說,這兩款海報主題很明確,也引起了大家的互動。但是,作爲公益性的宣傳海報,藝術感染力應更強。
“往後每年都有‘航天日’,我期待一個和今年不同的海報,藝術感染力更強,空間想象力更大,要讓人們的思想插上飛翔的翅膀。”許達哲說。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鄧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