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工作需要,家庭成员聚散离合成为现代人必须接受的生活形态。担负着社会赋予男人赚钱养家的“天职”,离开或重返家乡,陪伴或暂别孩子,爸爸们的选择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如何成为一个好父亲?前行的路上他们步履不停。同为80后,同是两个孩子的爸爸,樊先生和李先生都是从外地来北京工作。今年年初突发的新冠疫情影响了两人的工作状态,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两个家庭的生活轨迹。一位爸爸带着孩子回到江苏老家转行再出发,另一位现和家人一起在北京寻找新机会。
结束十年生意,离开北京
李先生与女儿涵涵参加亲子活动(图片来自活力社区,经授权使用)
李先生一家在北京新发地市场从事蔬菜批发已有十多年了。他们的大儿子今年15岁,从小在江苏老家由爷爷奶奶抚育长大,3岁多的小女儿涵涵是一直被夫妻俩带在身边。
因为蔬菜批发零售经营所需,李先生夫妇俩每日工作超过14小时,并且常年日夜颠倒,身体健康被严重透支,他们萌生了转行想法。加上今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令生意受到严重冲击,春节回老家后他们没有再回北京,李先生在离家较近的苏州开了餐馆,李太太则在家找了一份时间相对规律的工作,更方便照顾老人孩子。
以前李先生凌晨出门工作和晚上回家时,孩子基本都在睡觉,与孩子实际相处时间较少。现在李先生陪伴孩子的时间更为珍贵。有时他会在晚上10点餐馆歇业后,自己开车3至4小时回家,到家已近凌晨2点,次日早上八点前他又开车返回苏州工作,就这样赶出时间和家人相聚。李太太觉得先生这样来回赶路太辛苦了,“他挺不适应和我们分开生活,很想小孩。”
多事的半年,以学习化解焦虑
樊先生一家(图片来自活力社区,经授权使用)
相比李先生与孩子分离,另一位爸爸樊先生已经和孩子一起宅家5个多月了,他调侃称“都有点腻了。”
樊先生和妻子来自山东菏泽,考虑到孩子教育,夫妇俩没有把孩子留在老家。樊太太现在身怀二胎,是一位全职妈妈。
樊先生从事IT行业,是一位程序员。今年春节前,樊先生所在公司遭遇了严重的经营问题,一家拥有6000名员工的公司裁员到只剩300多人,樊先生也于春节前夕失业,他们随后回山东老家过年。“其实蛮早就想来北京找工作了”,谁料新冠疫情突发,出行受限,樊先生一家2月底才回到北京,“找工作时觉得职场机会淡了很多,直到近两月才有所复苏”,樊先生目前尚在寻觅合适工作机会。
当被问及失业近半年是否会焦虑?樊先生表示其实还好,心态没崩,“去年下半年公司出事,后面又赶上疫情,抗压力得到了锻炼。”宅家期间,他报了IT方面的在线课程,每周三次课,每次需要花6小时左右用于上课及复习。
樊太太表示自己也不会给先生施压,“日子还能过啊,我没有那么要强,挺乐观的。”
都比妈妈有耐心
相比职场妈妈得到的关注与关心,在“丧偶式育儿”的舆论背景下,职场爸爸所有辛劳似乎都变得理所当然。其实现在父亲比过去都要劳心劳力,爸爸们也希望能够更多参与到孩子的养育过程之中。
在各自妻子的眼中,这两位爸爸都很有耐心。
同样是整天与孩子在一起,樊太太有时忍不住对孩子发脾气,但李先生依然有耐心。樊太太夸自己的先生近乎一百分,“爸爸在家,女儿就什么事都找爸爸,‘爸爸,你给我讲个故事啊,爸爸,你陪我画画呀’,就一直是爸爸。”
李太太也认为在照顾孩子方面,先生比她更有耐心,“涵涵爸爸在外面则打拼报喜不报忧居多,是一位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爸爸。”前段时间李先生夫妇俩一起在苏州开店,涵涵晚上睡得比较晚,就在等她爸爸。“爸爸收工回家也挺累的,但只要涵涵没有睡觉,他都会陪她玩一会儿,聊聊天。”
流动儿童的家庭更需育儿指导
身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樊先生会特别给大女儿输入安全感,李先生则在小女儿身上多花精力,希望弥补由于大儿子养育缺失带来的遗憾。
自从童童妈妈怀孕,樊先生有时会问女儿是否愿意以后分享玩具给弟弟或妹妹?“女儿愿意,我会表扬她;如果她不愿意,我也会告诉她玩具是你的,你不想分享也没有关系。不会强行灌输她说,你是姐姐就必须让着弟弟妹妹。我也不会让别人去强调这一点。尽可能让她有安全感。”童童现在自己会说,“以后,我把这个玩具给老二。”
樊先生参与亲子活动(图片来自活力社区,经授权使用)
这两位爸爸都重视育儿类的学习。他俩之前素未谋面,通过参加过活力社区位于北京金盏村项目点的早期亲子教育活动相识。活力社区是一家致力于为流动、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提供享有持续获得早期亲子教育机会的公益组织。
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15年中国儿童人口状况》调查,在中国约有2627万0到3岁的流动和留守儿童,他们虽处在儿童发展的最关键时期,却由于教育等相关资源匮乏,以及家庭本身在养育方面知识的欠缺等原因,无法得到应有的早期教育机会,从而面临着发育滞后或迟缓的风险。文中两个家庭也是在机缘巧合下接触到活力社区,了解到作为家长在孩子早期成长中的作用,进而改善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
李太太说有段时间女儿特别容易急躁,经常莫名哭闹。李太太会因此和先生发脾气,后来通过活力社区老师讲授一些亲子知识,掌握了一些和孩子沟通的技巧,在察觉母女二人脾气改善后,李先生也乐意参加活力社区举办的亲子活动。
成为父亲,跟着孩子再次成长
既要养家也能育儿,在我们的时代,“父亲”不只满足于主外,他们和“母亲”一样被赋予了更多责任和标准,父亲们希望既能给孩子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也能给孩子更多陪伴,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
樊先生认为IT工作存在年龄瓶颈,他打算通过努力逐渐实现职场转型。对于孩子,他希望女儿开心就好。樊先生说孩子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家长行为习惯都能潜移默化到孩子身上。“当我察觉以后,我会立刻修正自己,成为父亲以后,我跟着孩子再次成长。”
李先生则期望大儿子能自立一点,因为常年不在儿子身边,感觉对老大亏欠太多。李先生现在努力经营餐馆生意,希望妻子能集中精力照顾好小女儿。“不想养育老大的遗憾,出现在第二个孩子身上”。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