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語學不好怪基因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記者林小春)為什么有些成年人很快就能掌握第二語言,而另一些人卻表現得很困難?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發佈的研究顯示,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與基因有關。

剛從中國到美國華盛頓大學學習的79名大一新生參加了這項研究。這些學生平均年齡20歲,此前都未在國外生活過,其中44人參加了為期3周的英語沉浸式強化培訓,另35人作為對照組。

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一種叫彌散張量成像的磁共振技術觀測參與者的大腦語言回路連接情況。連接情況越好,意味著學習能力可能越強。結果顯示,參與沉浸式強化培訓的時間越長,大腦語言回路連接越好。但有些人的語言回路連接更好一些,有些人則稍差一些,顯示出第二語言的學習存在個體化差異。

研究人員又分析了這些學生的DNA(脫氧核糖核酸)樣本,發現一種叫COMT的基因變異與強化培訓期間的大腦語言回路連接變化相關。COMT基因參與維持人腦中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等神經遞質的水準。新研究顯示,COMT基因有兩種變異能加強語言回路連接。

總體上,COMT基因變異與大腦語言回路連接對一個成年人學好第二語言的影響佔46%。研究人員表示,他們接下去將分析影響語言學習的其他因素。

負責研究的華盛頓大學的間宮趙屏告訴新華社記者:“我希望這項研究結果讓人們了解,在過了早期的發育‘關鍵期’後,為什么一些人學習第二語言很費勁,而另外一些人的學習卻相對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