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記者沈紅輝 陸佳飛)日本首相安倍晉三26日至27日造訪美國夏威夷,並在美國總統奧巴馬陪同下訪問珍珠港。
安倍此訪是出於歷史和現實的算計,妄圖通過製造“日美和解”的假像甩掉歷史包袱、強化日美同盟。然而,在對二戰歷史的認知問題上,日美之間實際上分歧依舊。更重要的是,不與中國等曾經遭受日本侵略的亞洲國家和解,日本歷史上的罪惡一頁就不可能翻篇。
掩蓋歷史
夏威夷當地時間26日,安倍訪問美國太平洋國家紀念公墓等戰爭紀念設施。27日,安倍在奧巴馬陪同下,參觀亞利桑那紀念館,追悼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中遇難的美軍官兵。隨後,安倍面朝珍珠港發表講話。
安倍晉三和奧巴馬在美國海軍亞利桑那號戰列艦紀念館獻了花圈 圖/英國廣播公司
安倍的講話有兩層內容。一是誓言不戰,但拒絕為偷襲珍珠港反省、道歉,也不提相關歷史背景。他強調了戰爭的殘酷性,指出戰爭是人類的悲劇,試圖以“人道主義牌”轉移問題焦點,掩蓋日本軍國主義的罪責。
二是感謝美國戰後對日本的扶持,突出日美戰後化敵為友的歷史,宣稱世界需要這種“和解的力量”,要有“寬容之心”,不應拘泥於過去。顯然,其目的也是為了對抗國際上要求日本正確認識二戰侵略罪行的正義之聲。
可以說,安倍此次講話與其近幾年來在歷史問題上的言行一脈相承,毫無新意。2012年底,安倍二度上臺後就拋出“侵略未定義論”,並參拜靖國神社,正面挑戰二戰史觀,結果招致美國政府公開表示失望。這番言行在國際上碰壁後,安倍開始迂回作戰,採取“避重就輕”、“轉移焦點”等伎倆來掩蓋負面歷史,並將重點放在對美和解上。2015年,安倍發表戰後70周年談話,模糊日本的戰爭罪責,並宣稱日本不必繼續就歷史問題道歉。2016年,在安倍政府力促下,奧巴馬訪問廣島。
分析人士指出,安倍將珍珠港當做“甩掉歷史包袱”的舞臺,他絲毫不提日本的侵略歷史,試圖將負面記憶“清零”,並借“日美和解”來欺騙世界。
據日媒披露,安倍曾對心腹稱,“去了珍珠港,就意味著日美之間的‘戰後’問題徹底終結”。他還揚言,“只要日美關係緊密,中國等國就不好再要求日本道歉”。
現實算計
分析人士指出,在奧巴馬訪問廣島後,訪問珍珠港在安倍眼中成了一張“強化日美同盟”的外交牌。安倍在此節點打出此牌,背後還充滿了現實的政治算計。
首先,奧巴馬將於明年1月卸任,安倍此次大張旗鼓地訪問奧巴馬的故鄉夏威夷,可以算是對後者訪問廣島的“回禮”。
其次,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後,宣佈將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並要求日本更多承擔駐日美軍經費,令日美同盟面臨不確定性。安倍在此次訪問期間對美國戰後扶持日本深表感謝,大秀日美“和解”,並宣稱日美同盟“充滿希望”,其目的在於敦促特朗普上臺後繼續維繫日美同盟關係。
此外,安倍還欲借此訪拉抬自己在日本國內的支持率。近來,安倍政府在外交上接連受挫:投入巨大資源的TPP很可能胎死腹中;日俄峰會在爭議領土問題上毫無進展;日韓慰安婦問題協議因韓國政局動盪面臨變數。安倍迫切希望以珍珠港之行來創造外交政績,拉抬支持率。
一廂情願
不過,誠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27日所言,安倍“去趟珍珠港‘慰靈’就想完全清算二戰歷史?這恐怕是一廂情願”。
首先,日美之間的歷史糾葛不可能完全消除。有日本專家指出,美國國內批評日軍當年攻擊珍珠港是一種偷襲行為,但日本保守派勢力堅稱,攻擊珍珠港是對美國制裁日本的回應。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安倍此訪無法消除雙方在歷史認識問題上的分歧。
據日本共同社報導,特朗普曾批評奧巴馬未讓安倍就偷襲珍珠港事件道歉就先訪問廣島。在特朗普即將入主白宮的背景下,這場安倍和奧巴馬連袂上演的“日美和解”外交秀,未來會對日美關係帶來怎樣的影響尚不明朗。
美國二戰老兵也對安倍訪問珍珠港期間不就侵略歷史道歉感到不滿。“飛虎隊”成員易嶽漢近日通過新華社記者向安倍發出公開信,敦促日本為二戰期間的侵華行徑和暴行道歉。不少美國民眾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也都認為,日本領導人應該直面歷史並真誠道歉。
日軍對珍珠港發動的襲擊導致大約2300名美國軍人死亡 圖/英國廣播公司
其次,沒有與中國等亞洲受害國的真正和解,日本歷史上的罪惡一頁就不可能翻過去。
日本民間團體“繼承和發展村山談話會”理事長藤田高景27日批評安倍赴珍珠港進行追悼活動,卻無視亞洲地區的戰爭死難者。他指出,日本只有直視負面歷史,才能向實現日本與亞洲各國真正和解邁出第一步。
日本琉球大學名譽教授高嶋伸欣指出,安倍將訪問珍珠港視作“清算戰後政治”的一環,試圖終結負面歷史,但與美國上演和解戲碼無法掩蓋侵略亞洲的歷史事實。
日本主流媒體也認為,要真正卸下歷史包袱,關鍵在於與亞洲各國實現和解。《朝日新聞》日前刊發社論指出,發端於珍珠港事件的太平洋戰爭,給亞洲人民造成重大災難,但事實上,日本從“九·一八事變”後就開始了侵略和殖民統治,這早於偷襲珍珠港10年。《每日新聞》也在社論中指出,日本不應忘卻在戰爭中對中國等亞洲國家造成的重大災難,有責任將“和解”擴展至亞洲地區。(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