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香港浸會大學 李優
圖片 |香港浸會大學 李優
【亞太日報訊】自從微信步入人們的視野以來,對微博唱衰的聲音不斷出現。清華大學教授王君超昨日提出,目前微博還不可被微信取代,微博改變中國。
微博vs微信:微博有微信難以取代的功能
提到微博作為社交媒體不可以被替代的理由時,王君超在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的講座上指出:
首先,BBC和CNN這些國外記者都在微博上爭取第一新聞源,從微博這個民意集散地獲取資訊,即使不到中國來,他們也可以從微博上獲得新聞,從而減少了採訪成本。
(清華大學教授王君超於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演講)
另外,微博本身也體現了“顛覆式創新(disruptiveinnovation)”,美國《財富》雜誌曾發表文章,提出中國的微博完勝Twitter的八個方面。中國的微博是一個“富媒介”,是媒介融合的微文本,在微博上可以放文字,放鏈接,放視頻,放照片,是一種無所不包的呈現方式。
從傳播特點看,很重要的一點,它是基於“弱連帶關係”的傳播模式。微博之所以比微信傳播力度大,滲透力強,是因為微博很容易利用粉絲之間的關注形成人際的關聯。比如,我關注了姚晨,我的粉絲關注我,這樣姚晨的資訊就可能通過我傳播給我的粉絲,這樣一層一層的關聯,讓兩個可能不存在關係的個體建立聯繫,提供比微信更加強大的資訊關聯。
同時,微博也有一些自己的文化屬性,微博對博客、BBS的弱點都進行了補充,但微博比其他的媒體更具有流動性,用戶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發佈自己的內容,屬於草根媒體,公民媒體。
去年11月19日,微博(NASDAQ:WB)發佈了2015年第三季度財報:微博月活躍用戶達到2.22億,日活躍用戶則第一次突破了1億。其淨營收高達1.247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48%,連續四個季度實現盈利,不論從用戶數量還是盈利來看,微博都保持著增長的勢頭。
1月20日,新浪微博宣佈,從1月28日起,新浪微博將逐步放開140字的限制,微博會員可體驗長達2000字的原創微博內容;2月28日起將对微博全量用户全面开放,鼓勵用戶在一種更加貼近自然和生活的狀態下創作。
而根據騰訊公佈的2015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該季度微信和WeChat的合併月活躍帳戶數達到6.50億,2月2日,最新版本的微信去掉了“導入你的QQ好友”這一功能,標誌著微信依賴QQ發展用戶的年代已經結束,微信已經獨立。
相比之下,微信的月活躍用戶是微博的三倍。但在微信從2011年異軍突起以來,微博依然保持著不錯的業績,並實現用戶和盈利的增長,其原因值得探討。
微博作為民意的集散地,每天好幾億人在從事內容的生產,並即時發佈,並可以通過關注與被關注層層傳播。微信是一種基於親朋好友的交往圈,朋友圈的圖文資訊及閱讀分享更像是一種私密性閱讀,供親朋好友瞭解自己的近況或喜好。在一些突發事件中,經過認證的微博仍然是當事人發佈消息的可靠途徑,人們更傾向於在微博尋找更加權威的聲音,這是微信朋友圈所不能做到的。
“微信主要用在跟朋友、同學、親人聊天上,每天我會用微信跟在香港求學的女朋友視頻聊天,而微博主要用於關注某些微博公眾號發佈的資訊。”在北京讀博的曹凱華說。
微信和微博在生活中的不同的方面,為線民提供著便利。但兩者作為一種社交媒體,發展到現在,暴露的問題也是有目共睹。
“我的微博關注了一些人,過一段時間就很膩,覺得內容很無聊雷同,而微信裏頭做微商的同學也讓人很頭痛。”香港浸會大學研究生夏明朗說。
同時,微信在親朋好友中的普及程度太高,人們的隱私難以得到很好的保護,部分人群轉移到微博的陣地。
“微信已經被親戚家人攻佔了,有些話題只在微博聊,比如說一些關於學習的牢騷。再有就是太晚了就不敢發狀態了。”在香港讀研的Monica說。
微博何以改變中國
社交媒體雖然小,雖然是微文本,但很多專家學者認為,它真的可以改變我們這個社會,改變我們這個世界。
(王君超教授與香港浸會大學師生討論學術問題)
“我們要講微博改變中國的話,這個杠杆就是社交媒體,是微文本,是碎片化的微博,這個支點就是一個理想的傳播情景。”王君超說。
王君超在問卷星做過的一個問卷調查,結果認為“微博能夠改變中國”的調查對象占到了大多數。而從現實的角度來看,微博改變中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微博是反腐的利器,是“網路反腐”的陣地。許多政府官員的落馬,比如“表叔”、“天價煙”、“房姐”等各種事件,都是微博反腐力量的證明。
第二,就是草根訴求的放大器。過去經常有人到焦點訪談“告狀”,但很難受到這類主流媒體的關注。但如今當草根擁有了自己的媒體,他們就可以發佈代表自己訴求的資訊,同時也較有可能受到公眾關注。
第三,微博是微公益的推進器。之前我們做公益需要註冊等各種手續,非常困難。現在在微博上,像“免費午餐”、“大愛清塵”,都做得有聲有色,溫暖了全社會。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它是協商民主的擴音器。傳統媒體壟斷了話語權,但自從有了微博,公眾有了自己的媒體,我們每個人都是媒體的老闆。微博放大了人民的表達權,構建了與主流媒體相互影響的公共領域。
王教授講述了他自願加入新浪微博“社區委員會”的經歷。這個委員會由自願參加的經過篩選4000多名公眾和的2000多名專家組成,負責處理微博中的各種投訴,是“中國媒體自律”的代表。
但微博平臺也出現了各種問題,比如“大v控制輿論”、商業化,“控文化”等,都不利於民眾自由表達的實現。因此以民眾為中心,以權利保障為指向,以權利制約為要旨,是如今網路善治的核心。
“改變是事實,畢竟微博在一定程度上讓民意有了一個新的表達管道,但未來它的影響力,也就是改變社會的能量我覺得還有待觀察。”香港浸會大學的訪問學者謝傑說。
“王教授在探討微博這款產品的時候,講到它所帶來的積極或是負面作用,人民如何通過這個平臺獲取話語權,但脫離了中國的政治語境。”參加講座的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研究生Kathy說。
【編者按】“APD校園記者”專欄開欄語
李大釗先生曾說,青年之字典,無“困難”之字;青年之口頭,無“障礙”之語;惟知躍進,惟知雄飛,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銳敏之直覺,活潑之生命,以創造環境,征服歷史。
當今時代,是信息爆炸的時代,輿論環境復雜多樣,人文環境千姿百態,不同文化和思想的交融互動日益加深。青年學生雖身處校園,但不以此為認知之限;雖未歷滄桑,但才思兼備,意氣風發;在價值多元化時代,他們勤奮學習、勇於探索、奮發向上,在各種社會活動中扮演者極為活躍的角色。
亞太日報攜手“香港青年通訊社”開辟“APD校園記者”專欄,為青年學生提供交流、互動的平台,聆聽他們對社會和生活的思考,對人生的感悟,承接他們目光中投射出的時代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