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3月第一天,世界马拉松大满贯赛事、世界田联七大白金标之一的东京马拉松如期开跑。不过,东马组委会把原本38000人参赛规模的压缩到207人。此前受疫情影响严重的意大利甚至已经出现首个在马拉松赛事传染的案例,因此目前国外不少马拉松赛事也面临未知的命运。
对于国内马拉松来说,虽然入春了,但跑步产业和赛事依旧面临挑战。而一场疫情,也能让各方冷静下来,对未来精耕细作。
今年还没有非洲选手来跑马
根据目前不完全统计,今年直接受影响的跑步赛事超过200场,截止到2月底,有接近100场赛事已经正式发出了取消或延期公告。
报名费是我国大型马拉松赛事的盈利点之一。延期或者取消赛事,对于运营公司来说首当其冲的就是报名费退费问题。
国内一般马拉松赛事报名费在100元到200元这个区间,而一般马拉松参赛人数在数千人至数万人不等。
可见,一场大型马拉松赛事的取消,报名费直接的损失就是数百万。虽然有不少赛事均表示延期,但同样给跑者退费的选择,由于赛事日期未定,会选择直接退赛、弃赛的跑者应该不少。
赛事被取消,对于普通跑者来说失去了参赛刷新PB的机会,而对于顶尖马拉松跑者而言,取消赛事意味着没有比赛可以参加,也没有任何奖金收入。
从2017年开始做马拉松经纪人欧辰(英文名Ronny),每年都会介绍200多位非洲选手来中国参加马拉松比赛。欧辰表示,由于疫情,今年尚没有一位非洲选手来到中国,自己目前最大的任务就是读书。
2019年,他已经从上海大学拿到了金融硕士的学位,目前正在攻读博士。对于这些来中国参加比赛拿到奖金的选手,以往欧辰都会抽取15%的佣金,一年下来获得的收益也非常可观。但现在,这一切随着疫情的爆发无一人来中国参赛。
“不过,对于顶级马拉松选手来说,对他们的收入影响不大,他们还是可以参加世界各国的马拉松比赛。”欧辰表示。
东京马拉松上的非洲参赛选手。
线上促销,开拓新渠道
主攻国内赛事的顶级马拉松选手情况则更不明朗。
2020年1月12日,刚刚夺得2020年厦门马拉松国内女子组冠军的李芷萱和教练李国强一起奔赴丽江进行冬训。没成想,这一去就被留在了当地。
李芷萱和何引丽都是目前国内女子马拉松的顶尖选手,她们的成绩都达到了本届东京奥运会的门槛。尤其是李芷萱,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女子马拉松“一姐”:
在2019年日本名古屋马拉松赛道上,李芷萱以2小时26分15秒刷新了自己的最佳成绩,也成为中国女子马拉松的希望。
而对于各大赛事承办公司来说,则是更大的损失。
上马的主办方东浩兰生赛事公司上半年最重要的两场赛事——2020上海国际女子半程马拉松直接取消;2020年上海国际半程马拉松宣布延期。
至于疫情究竟会对这家企业带来多大的影响,其综合办公室副总监李理并不愿意多谈。以往,东浩兰生在上半年的“上马”系列赛事中,至少有4个大型赛事举行,除了已经取消的女子半马、延期的上海半马;还有6月的耐克少儿跑以及10公里精英赛。
中小企业的境遇也好不到哪儿去。由于不少公司主营业务是为跑友提供赛事报名服务,所以疫情的直接影响就是主营业务上半年将可能颗粒无收,有公司预计上半年的预期收入将大幅下降六七成。
作为一家体育赛事组织策划单位,上海复元体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也仍在延迟复工的状态,不过这是一家相对幸运的公司。
除了元旦跑、森林越野赛和10公里精英赛这三项公开赛事以外,复元的主要业务是承接企业和政府的一些团建活动,大多数业务集中在下半年。
“受到影响的除了5月份即将要举行的共青森林越野赛以外,其他的赛事都在下半年,情况暂时还好。”复元体育的吴朝阳告诉笔者。
目前,这家公司的主要精力也转为在抖音开发线上课程,“其他的也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了”,吴朝阳说道。
笔者注意到,复元体育已经开始在微信朋友圈等渠道联合耐克等运动品牌开始线上促销,希望能在特殊时期开拓新的促收渠道。
2019年4月21日,2019上海国际半程马拉松在陆家嘴开跑。IC 资料图
经过大浪淘沙,才能静心思考
那么,跑步相关企业有什么出路呢?
体育产业专家张庆发文指出,对于这些公司来说,在依靠政府政策寻求场租减免等支持外,保持并打造一只核心经营管理团队,优化治理结构和激励体系,强化培训产品的标准化,提升可复制性等都是可做之举。
对于过往不太重视线上营销的公司而言,张庆建议不妨化被动为主动,多研究各类线上平台及工具的使用之道,加速完成商业应用转化工作——在“不出门”的号召之下,如何在家里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对于所有人都是刚性需求。
17年前,一场SARS疫情也让国内大小体育赛事进入停摆的状态,最终,国家体育总局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全国暂停5月份各类大型体育赛事。
但是在那一年,国内的马拉松比赛因SARS疫情而取消或延期的赛事少之又少。当年有资料可考的大型马拉松赛事仅为9场,而因非典疫情取消的,只有原定5月举办的首届青岛马拉松。
17年后马拉松赛事的规模不可同日而语。对此,张庆也提醒,从更宏观的层面上来看,17年之后,中国经济社会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层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需要从业者结合自身业务更深入去分析研判。
笔者注意到,已有不少文章对今年下半年的体育产业“钱景”做了非常乐观的预判。这次不少采访者也都对疫情过后的体育行业抱有极大的信心,认为届时一定会有一波“报复性反弹”。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次疫情确实会将公众体育锻炼,强身健体的需求再次放大,但健身意识觉醒的红利并不会立刻激活,于当下救体育企业于水火,更多的作用是为体育产业从业者铺陈未来。”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也表示,“经此一‘疫’,相信大家会更加关注健康,从而带动消费欲望,相关从业者要好好想想这个现象背后还有哪些地方可能存在商业机会。”
在上海体育学院副教授、研究员陈国强看来,这个时期也刚好可以梳理一下产业链。
“经过大浪淘沙,让大家静心思考,怎样才让这个产业稳步前进、健康发展?如果说在疫情之前,相关产业公司是一种规模化的增长,那么在疫情之后可能更要讲究每个赛事一个成本,精细化运作。”
(作者系上海体育学院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