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專訪 | 霍啟剛:內地與香港的交流應該更加多樣化

亞太日報

text

【亞太日報訊】(記者許鉞乃黃夏歆)“香港回歸那年我剛滿18歲。”生長於港英政府年代的霍啟剛,見證了香港回歸祖國後發生的一系列變化,也經歷了從一開始的“不適應”到之後的“思維轉變”。霍啟剛日前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說,這些年來,他為推動香港與內地年輕的交流做了一些工作,有不少感觸和體會,認為“內地與香港的交流應該更加多樣化”。

霍啟剛(左)接受亞太日報總編輯許鉞乃(右)專訪。亞太日報記者黃夏歆攝

看體育,不只是看金牌

“霍英東集團副總裁”、“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青年事務委員會委員”、“香港青聯交流基金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天津市委員會委員”、“香港富豪霍英東長孫”、“跳水女王郭晶晶的老公”……霍啟剛有著許多響噹噹的稱呼,但是在他遞給記者的名片上只留著“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副會長”這一個頭銜,可見他對體育事業的青睞與熱愛。

提及為何結緣體育,霍啟剛說,這與他的家庭背景有著很大關系。霍家從祖輩、父輩就積極參與體育事業,祖父霍英東熱愛體育,喜歡打球、游泳等,但他認為體育不僅是為了強身健體,還可以通過參與體育事業,增強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後來,父親霍震霆也在香港奧會、國際奧會等機構任職。除開家庭背景,霍啟剛認為,最重要的還是自己也十分熱愛體育事業,希望能以此鼓舞市民大眾,讓他們更多地關注體育,培養出更多為香港地區爭光的運動員,推動全民健身。

談起2016年裏約奧運內地精英運動員代表團訪港,霍啟剛說,以往只邀請獲得金牌的運動員,但這次不一樣,像傅園慧、林丹等在裏約奧運會上沒有拿到金牌的選手也應邀來港,同樣受到了香港市民的熱烈歡迎。

霍啟剛認為,關注體育,不應只關注運動員的成績,或獲得的金牌,而要關注他們的全面發展,以及他們對體育事業的貢獻,四年一次的奧運會是兩地一次難得的交流機會,應更好地用體育這個主題來推動兩地青年交流。

霍啟剛接受採訪的辦公室里,擺滿了霍家這些年與內地交流的一些成果與獎章。亞太日報記者黃夏歆攝

要交流,不光是去旅遊

談起交流,霍啟剛說,以前大多停留在去內地旅遊,但這已滿足不了香港年輕人的需求。他認為,兩地青年的交流無論是形式和內容應該更加多樣化,要利用政府獨特的資源和各類活動,讓年輕人更多地去內地大專院校做深入交流。他提到,近年來,香港與內地青年的交流逐漸從個人或者青年團體之間的交流,擴大到了行業和協會之間的交流,交流的規模不斷擴大,內容也更加豐富。

霍啟剛還希望這樣的交流能擴大到文化領域。從第一屆開始,霍啟剛連續四屆出席了由亞太日報主辦的“香港青年音樂節”,見證了音樂節從一開始在政府總部草坪前的小規模演出,到2016年在紅磡體育館舉辦的大型音樂晚會,他認為香港應該更多地舉辦年輕人有廣泛參與感的大型文體類活動。

霍啟剛還說,香港創科局的成立,為香港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引擎,希望能以科創產業為突破口促進內地與香港的交流。但他也提到,從之前舉辦的各類創業比賽看,很多初次創業的年輕人往往只著眼於香港幾百萬人的小市場。如何能讓他們開闊眼界,利用香港作為連接內地與外界的橋樑作用,放眼內地大市場,這是需要好好考慮的一個問題。他說,香港本土小微科技企業在與大企業的競爭上沒有優勢,希望創科局能把更多機遇留給香港的創業公司,扶持香港小微企業,促使它們進入更大的市場。

霍啟剛接受亞太日報專訪。亞太日報記者黃夏歆攝

談文化,要能有聊頭

“中國國旗,香港區旗!”每當霍啟剛和他的兒子路過中環時,孩子都會高興地指著飄揚的兩面紅旗這樣說。這個場景在霍啟剛的青少年時代是難以想像的。

“在我成長的時候就沒有見過這一幕,當時飄的還不是中國國旗。我們這一代生長於港英政府時期,香港回歸那年我剛滿18歲。與在香港回歸後出生的孩子不同,我們這一代需要在思維上做出更多轉變,”霍啟剛說。

在這方面,霍啟剛認為有了民族歸屬感,更應重視文化的認同感。他說,應通過各類喜聞樂見的形式擴大兩地的文化交流。內地有許多優秀的電視劇和其他優秀的節目,但許多香港人看不到,也有不少看不明白。拿他自己來說,他之前看內地的一些小品,一開始根本看不大懂,但慢慢地就能理解了,現在已喜歡上了這類表現形式。

談文化,談交流,首先得有聊的話題。他覺得現在香港年輕人接觸內地的文化還是相對較少。他希望內地文化能更多地通過生動的文藝形式,如小品、電影、音樂和其他娛樂節目等傳入香港,寓教於樂,讓香港青年既看了節目,又瞭解相關的文化背景。霍啟剛說,香港一直以來就是一個開放、包容、多元文化交匯的城市,香港的年輕人應該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和開放包容的心態融入中華文化的大家庭。(亞太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