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元买照片、面具能解锁手机,“刷脸”背后不是美好童话

界面新闻

text

刷脸之后,你的信息去哪儿了?

近日,南方都市报人工智能伦理课题组和App专项治理工作组发布了一份《人脸识别应用公众调研报告(2020)》,报告显示,有九成以上的受访者都使用过人脸识别,其中“刷脸支付”最为普及。

根据报告,课题组在问卷中列出了常见的10大类人脸识别场景,包括支付转账、开户销户、实名登记、解锁解密等。在在10大类场景中,最普及的场景是支付转账,67.2%受访者表示遇到过。

除此之外,解锁解密(54.1%)、交通安检(49.6%)、实名登记(47.68%)、开户销户(45.26%)、 门禁考勤(43.33%)也较为普及,均有四成以上受访者在相关场景中遇到过人脸识别应用。问卷数据显示,94.07%的受访者使用过人脸识别技术。

不过,人脸识别并不是一个美好的童话。有60%的受访者认为人脸识别技术有滥用趋势,还有三成受访者表示,已经因为人脸信息泄露、滥用而遭受到隐私或财产损失。

近期,据央视新闻报道,在某些网络交易平台上,花2元钱就能买到上千张人脸照片(5000多张人脸照片标价还不到10元)。而商家的素材库有真人生活照、自拍照等个人隐私内容,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照片主人就有可能遇到诈骗,人脸信息也可能会被用于洗钱、涉黑等刑事案件。

人脸识别的初衷是实现安全和便利,但在央视新闻的报道中,一款面具就可以代替人脸进行解锁。

在科研人员在手机对面放上一款面具之后,他们对其进行光线、色温以及角度的调节,通过几次比对,手机就成功解锁。专家表示,该面具的制作成本并不高,3D打印技术就可以制作出精度尚可的人脸面具或头套,只要不是在极暗或极亮的背景下,通过面具或头套进行人脸识别的成功率高达30%。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今年以来,由于疫情的影响,人脸识别还被应用于识别口罩佩戴情况、识别高危人群等。界面新闻此前采访过的一家公司就表示,他们在疫情期间开发了一套系统,可以让巡逻无人机在办公园区实时识别未佩戴口罩的人群。

上述报告的调查结果显示,众多受访者对人脸识别的安全性感到担忧。80%的受访者表示,关心过人脸原始信息是否会被收集方保留以及会被如何处理。

值得注意的是,该份报告还指出,61.49%的受访者们更倾向“通过法律法规或者国家标准”来达成隐私保护。

实际上,为应对人脸识别的安全问题,一些部门正在采取行动。在10月1日起实施的新版《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明确提出,在收集人脸、指纹等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前,应单独向个人信息主体告知收集、使用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目的、方式和范围以及存储时间等规则,并征得个人信息主体明示同意。

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也正在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草案提出,在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个人身份识别设备,应当为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并设置显著的提示标识。所收集的个人图像、个人身份特征信息只能用于维护公共安全的目的,不得公开或者向他人提供;取得个人单独同意或者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