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著名設計師靳埭強:不得不說的“北漂”故事

新華社

text

香港著名設計師靳埭強接受新華社專訪。 新華社發。

(董方奇)一支鉛筆、幾張素描紙,再加上簡單的勾畫,在香港著名設計師靳埭強的手中,這便是他無數知名設計的來源。

作為香港設計界的領軍人物,靳埭強的名字早已蜚聲國際。有人說,他代表了香港設計界,有人說,他開創了香港設計界的一個時代。在他的作品中,既包括西方現代元素的抽象,又融合了中國傳統元素的古樸,人們把這種風格稱為“香港風格”。

雖然屬於老一代設計師,但是認為自己的設計理念還依然先進,他對於自己的作品,從年輕時便充滿了自信。但在35年前的一次設計中,他卻少有地感到“心裏沒底”。

臨危受命,意想不到的重要任務

1980年,剛剛從廣州美院交流回港的靳埭強接到了一個令他終生難忘的任務——設計中國銀行標誌。

當時的內地剛剛開始改革開放,設計行業還處於起步階段。靳埭強心裏對這樣一個重要的設計非常沒底,他擔心自己太過前衛的理念難以得到內地業界的認同。同時,由於中國銀行剛剛經歷重組,希望重新塑造自己的國際形象,儘快開拓國際業務,緊迫的時間,讓靳埭強來不及緊張和驚訝便投入到了創作當中。

在多次與中國銀行方面進行溝通並不斷重新構思、設計之後,靳埭強的設計得到了選用。半年後,中國銀行的行長親自來到香港,拍板敲定了靳埭強的設計。

如今,每每提到自己當年的設計,靳埭強依然非常自豪。“中國銀行要求有‘銀行’、‘中國’和‘現代化’三種元素,銀行我就用‘方孔錢’,中國我就用‘中’字,現代化我就用電腦的長方形屏幕。我用的都是最基本的元素。”

正是這三個基本的元素結合在一起,迸發出了靳埭強天才的創作。這個標誌從1981年在香港開始啟用,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在內地開始推廣,再到如今,隨著中國銀行遍佈全球。靳埭強用他獨特的創新思維將古老的中國智慧與西方現代科技元素相結合,讓當時尚處於起步階段的內地設計界同行看到了香港的國際設計水準。

靳埭強憑藉中國銀行標誌的成功,由此成為了香港與內地設計界交流的先驅,他繼續不斷地開拓著內地的設計市場,成為了香港設計界“北漂”第一人。

香港是“奇跡”,內地是“神話”

如今,靳埭強已經堅持與內地合作30多年,他的設計公司已經從香港“漂”到了深圳,再從深圳“漂”到了北京,業務“漂”遍了整個大中華地區。但在最初,靳埭強與很多香港設計師對於內地設計工作卻難有興趣,他說:“在80年代,內地設計師的薪酬只有幾十塊,能拿到國家補貼的也只有不到200塊,連香港酬勞的成本水準都達不到。香港設計師不是不想去內地,而是實在去不了。”

然而,懷有強烈責任感和愛國心的靳埭強卻從80年代開始便堅持“北漂”,在內地講課、交流,播下了無數的“種子”。到了90年代中後期,越來越多的香港設計師開始前往內地發展,內地的設計水準也在迅速提高,當年的“種子”收穫了第一批“果實”。

如今,內地的設計行業無論是經濟水準、設計環境,還是審美水準、教育水準都已經與國際接軌,越來越多的優秀設計師開始走向國際舞臺。對此,見證了這30多年發展的靳埭強也感到不可思議,他說:“如果說香港從60年代開始發展,用了10多年達到了國際水準,可以稱為‘奇跡’的話,那麼內地這30年翻天覆地的變化就是‘神話’了。”

靳埭強認為,內地現在廣闊的市場、大量的發展機會和人們對設計態度的轉變是促使內地設計行業迅速發展的動力。現在,越來越多的香港設計師願意去內地發展,尋找屬於自己的機遇。

走向世界,堅持開放的態度

作為老一代香港設計師的代表,已經年逾古稀的靳埭強仍保持著前衛、開放的設計理念和態度。他認為內地和香港的優秀設計師們正是因為有了這種開放的態度,才能夠在短短的幾十年裏追趕上了國外積累了幾百年才達到的設計水準。

因此,靳埭強也希望年輕人可以秉承這種傳統,以開放的態度去更好地學習。他說:“年輕人要開放,走出去學習,不能只看眼前,眼光要放得長遠一些,未來50年整個大中華地區的機會都非常好,年輕人要抓住機會,多成就出一些國際級的設計師。”

如今,香港與內地設計界之間的交流已經幾乎沒有什么隔閡,更沒有30年前的差距,越來越多的香港年青設計師來到內地創立自己的設計公司,尋找自己的設計未來。

在靳埭強看來,這可以說是老一輩設計師30年前開始“播種”後的第二輪果實了。他希望,在下一個30年,整個中國的設計行業可以再次創造“神話”,長成“參天大樹”,老一代的設計精神可以不斷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