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經濟對話:焦點從匯率問題轉為產能過剩

第一財經

text

【亞太日報訊】第八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S&ED)正在北京舉行。對話除了聚焦BIT(中美雙邊投資協定)等議題,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環節,“去產能”與全球經濟能否可持續增長息息相關,也備受各界關注。

一直以來,匯率問題曾是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的焦點,而指責人民幣被低估也曾是美國多年不變的論調。然而,隨著人民幣匯改不斷深化、中國央行的市場溝通能力日趨精進,以及世界經濟出現增長乏力、需求不足等問題,各界將關注點投向了產能過剩。

在對話舉行前夕,美國財政部長雅各布·盧(JacobLew)在北京表示:“問題在於,中國多快且多有效地來落實(去產能政策),我覺得S&ED對話就是探討此問題的良好契機。”

持續推進匯率機制改革

本次S&ED會議主要就三個議題進行討論:宏觀經濟形勢和宏觀經濟政策,開放條件下的貿易與投資,以及金融穩定與改革。對於中國而言,第一個話題在今年具有特別的意義。

中國是今年G20峰會的主席國,在全球宏觀經濟政策不斷分化、市場波動性與日俱增的背景下,“中方高度重視中美間的宏觀經濟協調,也重視與其他經濟體的政策協調。”中國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日前表示。

他指出,中方希望G20作為全球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平臺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包括匯率政策。第一,要堅持G20確定的防止競爭性貨幣貶值。第二,要加強匯率市場政策的討論與溝通。

在金融市場穩定和改革方面,中美雙方的溝通與互信水準已大大升級。

去年8月,人民幣匯率中間價連日下調近4%,震動全球市場。“在8月所發生的一切能夠證明,世界上有多少人在密切關注中國政策的走向,我覺得中國在8月時的政策溝通不夠清晰。當前,中國的溝通工作做得更好了,全球市場也松了一口氣。”雅各布·盧表示。

目前,中國已經初步形成了“收盤匯率+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的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中國央行也表示將進一步推進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堅持逐步向自由浮動的匯率機制過渡。“目前的人民幣市場相當淡靜,在整個市場弄清楚人民幣中間價形成機制後,海外市場的瘋狂炒作熱情反而偃旗息鼓了。”某外資行交易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人民幣將在今年10月1日正式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的一員,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也將邁上新臺階。

聚焦中國產能過剩

近年來,中國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加劇已成共識。

雅各布·盧認為,中國產能過剩將導致全球市場出現扭曲,此外,“光看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過剩產能最終會破壞一個國家的經濟效率,即一國資源錯配”。

穆迪企業融資部董事總經理劉長浩此前表示,據資料核算,全國粗鋼產能約為11億12億噸。2015年8億噸鋼產量,產能利用率70%左右。鋼鐵去產能目標為五年內淘汰1億1.5億噸。

就煤炭產量而言,根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數據,目前全國產能約40億噸,在建產能11億噸。2015年中國原煤產量約37.5億噸,過剩約13億噸。中國的煤炭去產能目標為在2016年開始的3~5年內,煤炭行業退出產能5億噸,減量重組5億噸。

零和博弈、衝突對抗早已不合時宜。然而美方近期卻以歧視性的貿易措施打壓中國鋼鐵業。

美國商務部5月25日宣佈,為抑制進口鋼鐵的大量湧入,決定對來自中國的耐腐蝕扁鋼課征最高達450%的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美國商務部對中國產品的此項反傾銷稅率終裁,將取代2015年12月初裁時規定的256%稅率。

雅各布·盧甚至表示,(產能過剩導致)資源錯配的同時,“唯一能夠讓你的市場繼續運行的方法,就是以比國際市場價格更低的價格銷售產品,這對一個經濟體而言是不健康的。”

興業證券首席策略師王涵指出,雙方的爭議實際上還是反映了在當前全球“缺需求”的背景下,各國搶需求的訴求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