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結產量無助漲油價 OPEC時代結束?

第一財經

text

凍結原油產量?這一乍聽是重大利好的消息,卻令油價再度走上了“跌跌不休”之路。

因為市場馬上反應過來,凍結並不等於減產,即使凍結產量,各國也是各懷心事,沒有其他國家跟進,效果將大打折扣。加上今日世界能源格局也遠非歐佩克(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所能掌控,競爭和技術進步已經打破幾個國家控制油價和市場的格局。

2月16日,石油出口大國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委內瑞拉和卡塔爾就凍結石油產量達成共識,同意將石油產量凍結在今年1月11日的水準。

消息公佈後,油價一度大幅上漲,隨後開始跳水。2月17日,WTI原油再度跌破30美元/桶,布倫特原油也從近日36美元/桶左右持續走低,一度跌到32.50美元/桶左右,截至昨天22:00,ICE布油為33.7美元/桶。

“市場對減產預期很高,而所謂的凍結無異於不減產。凍結協議是市場份額最大化和減產中間的一種平衡策略,解決不了原油市場本來的過剩問題。”東證期貨原油分析師金曉說。

油價下跌各有苦衷

面對已縮水70%以上的國際油價,產油國終於坐不住了,但油價不只是油價,還涉及國家之間的地緣政治等因素。

要知道,沙特與俄羅斯是在雙方政治關係緊張的背景下簽署上述協議的。儘管沙特和俄羅斯是最大的兩個原油出口國,但圍繞敘利亞內戰,俄羅斯支持巴沙爾·阿薩德政權,而沙特支持反對派力量。如今能走到一起,是因為各有苦衷。

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中東研究室主任唐志超表示,俄羅斯和沙特在原油產量問題上一直存在分歧。“沙特原來一直堅持要增產,不顧價格,而俄羅斯則要確保價格,現在兩國走到一起實現共同目標了,主要是由於低油價,兩個國家都受不了,需要合作。”

就沙特而言,“沙特原來的戰略是要在低油價下搶佔市場,現在決定要放棄這個戰略,主要還是國內經濟的問題,這兩年經濟損失很大,外匯儲備減少,專案停工、財政赤字,對沙特而言都是很大的困難。”唐志超表示。

走到談判桌前的俄羅斯顯然也有自己的苦衷。俄羅斯財政部最新預測,在沒有任何改革的情況下,保守估計,石油價格維持在40美元/桶,2030年之前俄羅斯經濟增速將平均為1%1.3%。這意味著,要想走出近兩年的經濟衰退,俄羅斯需要4年的時間。即:2016年俄羅斯經濟將萎縮0.8%,2017年恢復增長後,直到2020年真實GDP才能恢復到2014年的水準。20142030年俄羅斯經濟規模總計將增長13%,而真實工資水準恐怕得到2025年才能達到2014年的水準。

中國社科院“一帶一路”研究中心秘書長王曉泉表示:“俄羅斯這麼做的目的,一是希望在經濟嚴重下滑的情況下盡可能多地獲得寶貴的外匯,二是保持在石油市場的份額。”

王曉泉預計,“俄羅斯正在積極展開能源外交,繼沙特之後,還會謀求與其他產油國簽署類似協議,也會與伊朗就石油產量問題展開談判。”

伊朗是最大變數

儘管看似多方握手言和,事實上沙特和俄羅斯的“凍結”產量之舉更多只是象徵意義。俄羅斯天然氣工業銀行分析師亞曆山大·納紮羅夫表示:“俄羅斯和沙烏地阿拉伯2016年1月的開採量本就已經達到了歷史最高紀錄。這兩個國家,以及委內瑞拉和卡塔爾,本來就沒有打算進一步增加2016年的石油產量。不過,對於那些計畫在2016年增加產量的國家而言,凍結可能會產生明顯的效果——我指的是伊拉克和伊朗。它們對這一協議的反應會比較明確。”

納紮羅夫表示,伊拉克和伊朗的表態要比俄羅斯和沙特更加重要,“如果他們明天會做出同樣的聲明,那麼價格的變化就會更加劇烈。”

伊朗剛剛被西方解除了原油出口禁令,正謀劃著將產量恢復到一定水準,現在要求其必須停止增產,這個要求可能太苛刻了。

伊朗官方預計,解禁後56個月,伊朗原油產量可以增加100萬桶/天。“保守估算,至2016年底,伊朗原油產量恢復至360萬380萬桶/天還是大概率事件。”金曉告訴記者。

“從國際能源署(IEA)2月市場報告公佈的數據來看,伊朗石油產量的釋放速度並沒有其官方所聲稱的那樣快。我們認為,在伊朗石油產量沒有恢復至解禁前的水準之前,伊朗應該不會參與任何減產或相關行動。”金曉分析道。

此前,伊朗石油部長贊加內更是表示:“伊朗與其他產量處於高位的產油國情況不一樣,德黑蘭不會同意將產量凍結在1月水準之上,我們不會放棄在國際原油市場的份額。”

協議與實施不畫等號

不過,即使“兩伊”口頭同意合作,從未真正達成協議的歐佩克能否真正實施尚存變數。俄羅斯儲蓄銀行分析師瓦列裏·涅斯捷羅夫認為,俄羅斯與歐佩克幾個成員國達成的凍結開採量協議其實可信度並不高。

“歐佩克成員國之間從來都沒有達成過任何限產協議。即使達成了決議,也只是形式上的,不會被真正遵守,比如委內瑞拉、尼日利亞和其他國家。”涅斯捷羅夫表示,計算到底各國遵守職責與否本身也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事情。石油產量的真實數據,在他看來,每年的誤差至少得以百萬噸計算。

即使是沙特和俄羅斯這兩大巨頭,會不會減產也存在變數。

“沙特已經從上世紀80年代的‘減產之痛’中充分汲取教訓,所以當前的市場份額策略會得到繼續執行,也就是說在伊拉克產量不斷增長和伊朗石油解禁在即的情況下,沙特不會因為受限於歐佩克配額系統而減少自身的產量,從而為其他歐佩克成員國的產量騰出空間。”金曉此前就對記者指出,沙特財政部去年宣佈發行主權債券,似乎就有點要死磕到底的意思。

再看“搖擺因素”俄羅斯。“1986年俄羅斯為了穩定原油價格,和歐佩克共同減產並減少了原油出口,但1998年那次,它們僅口頭承諾共同減產,並未真正實施。”興證期貨分析師劉佳利表示。

如果對過去20年俄羅斯與歐佩克在原油減產方面的4次合作加以考察,就能發現它們的合作充滿了由爭奪市場份額帶來的劍拔弩張的局面。

能源格局發生變化

今日的世界能源格局也遠非歐佩克所能掌控。涅斯捷羅夫強調:“沒有葉岩油生產商的加入,沒有挪威——開採量正在上升——的加入,沒有墨西哥——同樣希望增產——的加入,沒有巴西的加入,這一任務暫時是不現實的。”

涅斯捷羅夫指出,“美國的葉岩油生產商目前每年的開採量是2.5億噸。近期產量雖有所下降,但未來可用的半成品非常多。即使在最理想的狀態下,俄羅斯和歐佩克能達成協議,讓價格上升5~10美元/桶,那麼美國的開採量就會立刻提高,石油價格就會再次下跌。”

技術革命更是不能忽略的一點,它使得油價“反彈”的定義已經發生了變化。

國泰君安大類配置團隊指出,此次油價下跌呈現出與1985/1986年相似的歷史軌跡,不同的是在上世紀80年代,高油價(刺激增產)是造成石油市場供求失衡的主要因素,而這次石油供給氾濫的核心動因是技術的突破。

非傳統油氣開採技術已經催生出了一個等同於全球第四大產油國的新興產業,其背後更是有著巨量的潛在可采資源。

具體而言,如果將美國的緻密油產業看作是一個獨立的國家,那麼它目前已經成為了全球第四大產油國,產量規模達到日均450萬桶,緊隨其後的加拿大和中國的原油產量分別為日均430萬桶和420萬桶,實現這一切僅僅用了不到十年時間。

得益於水準井和水力壓裂技術的突破,美國的緻密油開採商已經根本性地改變了全球的原油供應格局。當前各界都抱有一個“幻想”,油價暴跌會否導致葉岩油產量大幅萎縮,這可能也是沙特堅持不減產的目的之一。

現在看來,這一預期可能要破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