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無人機企業請你做專做精》

亚太日报

text

【亞太日報 虞超】自深圳某家無人機公司發布以氫燃料電池為能源的工業級無人機之后,朋友圈便很快出現了這篇名為《無人機企業請你做專做精》的文章,指天罵地的把幾乎所有國內無人機企業都訓斥了一遍,通篇充斥著強烈的個人主觀臆斷,既沒有任何調查數據,也沒有來自權威機構或行業知名人士的觀點佐證,顯得蒼白無力。然而,文章開篇就點名批評了這家深圳的無人機企業。

文中說,將這種以氫燃料電池為能源的長航時無人機定位為一個平臺,只能算專,不能算精,無人機行業應該往精的方向走。那么,用武器裝備中的一個例子,或許能說明"平臺"戰略其實才是對一個行業深入研究后的體現:美軍現役裝備斯特賴克裝甲車(Stryker vehicle),就是以平臺化+模塊化的設計思路開發而成的,依據不同的應用需求,為基礎型裝甲車加裝升級套件,即可讓裝甲車變身為醫療救護車,三防偵察車,指揮車,火力支援車等等,既降低了制造和維護成本,又提升了作戰效能。戰情瞬息萬變,而平臺化設計則能夠做到"以不變應萬變"。

以平臺化概念設計的斯特賴克裝甲車

工業級無人機的應用場景也是如此,所以,將長航時無人機作為一個平臺而不是單一型號的產品是一種明智的選擇,不僅可以更好的發揮該無人機滯空時間長的特點,還能將該優勢延伸到其他領域。雖然之前確實有無人機企業在嘗試氫燃料電池,但是正是由于還有許多技術瓶頸沒有突破,或這些自身技術并不成熟,以至于無法產品化。能夠將氫燃料電池在無人機行業率先投入使用,還做到了目前行業內飛行時間最長,為什么不能當做自己的核心技術?在產品制造過程中,該企業還運用了包括碳纖維一體成型在內的新技術,為什么要被鄙夷?

附該無人機飛行273分鐘無加速版視頻:

http://v.qq.com/boke/page/z/0/u/z01934c6s0u.html

接著,該作者又提到了飛控。在他看來,飛控已經不再像3年前那樣重要了,不過卻"無意間"點了大疆的名字,稱大疆的飛控才是行業翹楚,馳名中外。作者還進一步說,現在許多無人機企業的飛控都不是自己的,而是用大疆的。誠然,有很多企業表示自己使用了大疆的飛控,一方面,大疆身為一家無人機飛控解決方案的提供者,在平等交易的前提下,為他人提供了一套成熟的、經過檢驗的方案原本就無可厚非,另一方面,這些使用大疆飛控的團隊,也可以節約更多的時間和資源用來提升產品其他方面的性能,原本就是一樁互利互惠的交易,不值得拿出來說事。此外,很多企業也表示,使用大疆飛控的都是自家的消費級或低端產品,高端級別依舊會使用自行研制的飛控。這種現象在其他行業也不是個例,如專攻VR拍攝的某家影視公司,旗下的低端產品就是用市面上的一款消費級運動相機整合而成的,只有主流級和發燒級才是自行設計研發的。

原作者認為大疆當年在飛控領域是主導

對原有技術進行優化、集成和改進,似乎也被原作者所不齒。其實創新不僅僅局限于創造一個從前未曾出現的技術,其實很多新技術,都是從零敲碎打的小改進,一步一步由量變引起質變的。我國近幾年專利申請的項目中,有很大比例是屬于對已有技術的優化和改進。半導體公司Intel,就有一套知名的"Tick-Tock"戰略,在Tick年推出新品,而Tock年則在原有工藝的基礎上進行架構的改良和性能提升,難道Intel的戰略不算創新?至于集成和創新的關系,以Intel的對手AMD為例則最好不過:既擁有中央處理器(CPU)設計能力,又擁有圖形處理器(GPU)設計能力的AMD把這兩個東西集成到了一起,變成了加速處理器(APU),通過一塊APU就能同時進行數據運算和圖形處理,那些游戲畫質的要求并非"特效全開"的玩家,預算有限者或是對電腦的能耗非常在意的人都紛紛選擇了APU,要知道,一塊CPU+一塊GPU,無論售價還是能耗都要高出APU不少,所以--誰說集成不是創新呢?

APU是集成,也是創新

至于文中列舉的很多商家用航模級無人機改裝成消費級和工業級,僅僅用外殼材質加以區分,不知是不是真的有無良商家如此糊弄消費者。但是消費級和工業級存在質的區別,用開源的航模級無人機妄圖改造出工業級無人機,這無異于癡人說夢,如果真有企業如此,確實應該"全社會共討之"。然而令人不解的是,為何原作者行文至此又無端端加入了一段對大疆"專注于航拍"的跪舔,連續兩次提到大疆,那么他如果不是大疆的腦殘粉,就是和大疆之間有著骯臟的PY交易。問問度娘就知道,大疆已經宣布進軍農用無人機行業了,至于這個作者為什么后來又強行把機飛拉進來,估計要不就是故意拖人下水,要不就是有人丟了肥皂~

度娘都知道大疆跑去玩農業無人機了

2015年被稱為工業級無人機元年,如今元年效應尚未消減,工業級無人機行業依舊在以較快的速度發展,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卻是存在一些以開源機型為基礎進行二次開發的現象。正如Google在推出開源VR眼鏡Cardboard之后,市面上出現了暴風魔鏡、小宅、三星Gear VR等一系列以此為基礎開發的產品,有哪個身上沒有Cardboard的影子?但是這些廠商在原來的開源設計中又加入了新的交互方式,新的算法,極大的提升了用戶體驗,這原本就是開源帶來的分享精神,以及分享精神結出的豐碩果實。回頭看看,有多少創客,多少初創團隊的項目不是始于開源?

開源的Cardboard造就了今天的VR,誰來造就無人機行業?

以為從事VR行業的前輩曾說,VR只是個剛剛興起的食物,沒有人敢說自家的產品就是行業標桿,每家企業都在積極的探索與嘗試,正是這種不斷的探索和嘗試,造就了VR產業如今的繁盛局面。這句話放在無人機領域其實也同樣適用,因為在權威的行業標準還未誕生之前,沒有人能夠定義這個行業的"專"和"精"到底意味著什么,答案尚未可知之前,就急于將那些勇于探索無人機性能極致的人歸結為"異端",是不是有些武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