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媒:中國欲建量子衛星網絡 掌握"制天權"

參考消息

text

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簡稱“量子衛星”)發射升空(拼版照片)。此次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

【亞太日報訊】澳大利亞洛伊解讀者網站8日發表題爲《量子衛星在解放軍戰略中的定位》的文章,作者爲邁克爾·拉什卡,編譯如下:

中國8月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了全世界首顆量子通信實驗衛星“墨子號”。這顆以中國古代思想家名字命名的小型衛星的任務是,建立一條防黑客的通信線路、一個量子密鑰分發網絡,同時首次在太空進行一系列與量子相關的實驗。

量子科學衛星項目啓動于2011年,是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計劃的任務之一。該計劃包括在2015-2030年發射一系列衛星,旨在探索黑洞、暗物質和宇宙背景輻射。對量子技術的研究,也是中國今年3月公布的“十三五”規劃的一個重點項目。

量子科學衛星項目由中國科學院負責,由首席科學家潘建偉主持。有效載荷由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共同研制。

量子科學衛星將推動“量子互聯網”(保密通信和大大超過傳統互聯網的分散計算能力)研究,而“墨子號”進行的試驗還將提升中國軍隊(解放軍)在傳感器和未來打擊系統中所需要的量子密匙、通信系統和網絡能力。

“墨子號”進行的試驗旨在利用量子信息技術,提升太空與地球之間的通信方式。量子信息技術依賴光子(即光的微粒)的傳輸。與傳統通信衛星不同的是,量子通信使用的不是無線電波,而是一塊能夠産生糾纏光子對的晶體,利用這一特性,量子通信可執行加密任務。量子密鑰理論上無法被複制、竊取或操縱。

中國計劃在2030年之前建立一個量子衛星網絡,並升級地面量子計算機網絡。如果成功的話,中國的量子通信網絡將成爲一項兩用戰略資産,它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手段提升解放軍的力量投射能力:1.空間情報、監視、偵察平台,戰術預警,攻擊評估;2.指揮、控制與通信;3.導航、定位與環境監測。

在解放軍看來,掌握“制天權”才能掌握“制信息權”。這是解放軍在競爭激烈的地區占據空中和海上優勢的重要前提。出于這一目的,解放軍和民用防務研發界一直在開發不同種類的衛星,旨在提升解放軍的軍事效率。在解放軍的戰略思路中,進入、控制和利用太空,不僅是力量的增強,也是一個威懾因素。

太空電子偵察和保密通信相結合,可以提升解放軍的遠程精確打擊能力(例如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合成孔徑雷達衛星通過微波傳感,可以在任何天氣條件下,實時生成海上或地面目標的圖像。而量子通信衛星可被用作數據中繼衛星,把目標數據以保密的方式發往指揮中心或從指揮中心發出,從而避免網絡攔截。這些能力反過來,可能決定美國航母打擊群海上行動的方向和特點。

然而,中國在量子技術方面並未形成壟斷。俄羅斯和美國都有大型量子加密計算發展計劃,它們都希望開發量子計算在未來戰爭中的潛力。太空軍事行動、量子計算和網絡戰爭,很可能決定大國及其盟友間的戰略競爭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