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亞太日報特約記者 劉莉莉
幕布,舞台,幽暗的燈光。
狡黠婉轉的音樂響起,男女舞者牽起手,旋轉、跳躍、踢腿、交叉步……年輕女人妖嬈的身姿和濃妝的臉龐,被渾厚低沉的男聲伴唱纏繞,像是早春剛剛盛開的花叢中露出尚未發芽的枯枝,歡喜中莫名透著孤單和蒼涼。
長期以來,阿根廷人用舞蹈講述生活,探戈自由的節拍,就是這個國家的聲聲心跳。在沒有生活閱歷的人看來,阿根廷探戈是眼花繚亂的翻飛和炫技,而在“有故事的”人眼中,它是一場欲說還休的苦戀,為愛情的誘惑和悲傷做了生動注腳。
出身于卑微的高雅
來到阿根廷,你便會發現,探戈的魅力無處不在。無論是燈紅酒綠的酒館、餐廳,還是大街小巷的露天咖啡館,甚至是人流量較大的街道和小廣場,到處是探戈舞者糾纏的身姿和妖嬈的倩影。
也許,阿根廷人貌似冷酷的面容,是內心炙熱激情的最好掩蓋。而這一特質,在探戈舞身上恰到好處地體現了出來。
在探戈表演中,女舞者往往偏愛一側高開叉的紅色舞裙,搭配男舞者一絲不苟的西裝禮帽。兩位舞者身體筆直,舞步時而優雅舒緩,時而快如流星。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雖是一副冷峻面容示人,卻掩飾不了從身體到心靈的傾訴欲望,某一個瞬間突然綻放,之後又帶著不安而收斂……
望著俊男美女和華麗舞步,誰又能想到,探戈這種舞蹈形式曾誕生在妓院。
探戈這種舞蹈形式誕生於妓院。網絡截圖。
19世紀末期,大批歐洲、非洲移民來到阿根廷首都布宜諾賽勒斯尋找新生活,探戈,便在骯髒下流的妓院裡以及充斥著苦悶勞工的小酒館裡誕生了。最初的探戈,混合了西班牙弗拉門戈的冷豔和非洲舞蹈的狂放,內容多是關於豔情、決鬥和死亡。甚至有人解讀說,早期的探戈描繪的是妓女與皮條客之間的關係。
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妓女沒有資格言愛。按照這種邏輯,那時的探戈,便無所謂情字,描述的不過是一種最為原始的肉體欲望和挑逗,永遠與昏暗的小酒館以及男女舞者熱辣的目光分不開。不過,探戈最終還是敲響了上流社會的大門,一些貴族子弟開始悄悄地在家中沙龍中表演探戈。
後來,一個名叫理查多·吉拉爾德斯的傑出詩人兼花花公子將探戈帶到了歐洲。他先是寫了一首名叫“探戈”的讚美詩,後來又將探戈帶到了巴黎著名的沙龍。當阿根廷“不入流”的舞蹈遇上巴黎的大雅之堂,居然碰撞出熱烈的火花。探戈的魅力,令整個歐洲為之瘋狂。
有意思的是,探戈在歐洲的火爆,影響了阿根廷上流社會對這一藝術形式的看法。1912年,阿根廷通過相關法案為探戈“正名”,各種探戈沙龍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在上世紀20年代,一個名叫卡洛斯·加戴爾的男人,用滄桑的嗓音和右手永遠夾著一支香煙的經典造型,開創了探戈歌曲的新時代。
自此,探戈音樂不再是敘述男女情愛的專屬,而是更多地加入了愛人離別、青春逝去的主題,並且融入了歌劇的演唱風格。這也意味著,探戈,終於被帶出了煙霧繚繞的小酒館,成為阿根廷文化的一大象徵。
“孤獨者的三分鐘愛情”
在所有舞蹈形式中,探戈是最為腳踏實地的。當芭蕾舞演員踮起腳尖,下巴微微上揚,向著未來淩空而躍的時候,探戈舞者卻是雙腳重重踏著地面,似乎在告訴人們:肉體會衰老,愛情會消逝,與其忙著去超越,還不如擁抱一下這殘餘的美好時光。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明知道真愛無價,卻裝作毫不在意,但臉上裝出來的冷漠,又怎能掩蓋內心的萬般柔情……探戈,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場欲說還休的苦戀。昏黃的燈光下,男女舞者伴著婉約傷感的音樂,舞步若即若離,上演著一出出愛恨情仇的故事。
阿根廷探戈資料圖片。
人在年輕的時候,總是覺得愛情是蜜糖,青春是不死鳥;只有經歷過感情跌宕的人,才會品味到,愛情其實是百味丹,青春如白駒過隙。與其不切實際地奢望未來,還不如在愛情隨風而逝以前,牢牢地握住你的手,勾住你的腳,用彼此的體溫相互取暖。
阿根廷小說家、詩人豪爾赫·博爾赫斯說:“探戈是孤獨者的三分鐘愛情。”
其貌不揚的博爾赫斯顯然不是個探戈高手,因此唯一的解釋是,這句話是他對自己一生中感情生活的總結。博爾赫斯在文壇聲名斐然,在感情上卻頗為坎坷,大半生孑然一身。他不斷地戀愛,也不斷地承受著愛情的破滅。
在三十多歲的時候,博爾赫斯認識年僅17歲的美女埃爾薩,從此陷入了將近半個世紀的單相思。直到多年後,埃爾薩成為了寡婦,年近70的博爾赫斯才迎娶了她。不過,當愛情走進婚姻,博爾赫斯的美夢便再一次破滅了,他的第一次婚姻如同一場災難,只持續了三年。
人生若只如初見,愛情也許就不會在世俗的鍋碗瓢盆中被消磨殆盡,遠在天涯的女神就不會變成近在咫尺的悍婦。有學者如此評價博爾赫斯的感情經歷:“他的才能不會帶給他所渴望的高尚的情色遭遇。”
博爾赫斯可能不知道,愛情註定不會天長地久,婚姻中也沒有才子佳人。而這,卻是探戈男女諳熟于心的定理,也只有抱著“好日子不會長久”的心態,才能將探戈中的種種糾結、不舍和聚散無常演繹出來。
探戈,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獨特氣質
如今,阿根廷政府為弘揚民族文化,已經頒佈法令,力求將探戈傳承下去,甚至規定電台和電視台必須用一定時間播放探戈舞曲。
探戈之所以能夠成為阿根廷國粹,還有一個人是值得後世感謝和銘記的,那就是“埃維塔”——阿根廷庇隆將軍的第二任妻子愛娃·庇隆。這位被尊為“精神領袖”的女人在世時,大力宣導通俗文化,尤其偏愛探戈,使阿根廷探戈迎來了一個黃金時代。
在阿根廷獨立二百周年之際,庇隆夫人和探戈舞均入選該國十大文化象徵,而探戈似乎是“埃維塔”魅力的最好體現。在麥當娜主演的電影《貝隆夫人》中,曾不止一次出現探戈舞的橋段。糾結的探戈,將這位阿根廷傳奇女性坎坷而輝煌的一生,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
不過,在阿根廷,很少有當地人願意花高價錢去欣賞探戈演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對於阿根廷人來說,探戈並非鏡中花、水中月,而是他們獨有的情調和生活方式,是融入到他們血液中的一種氣質。
布宜諾斯艾利斯街頭的探戈表演。資料圖片。
有人說,如果要給“布宜諾斯艾利斯”找到一個近義詞,那一定是“探戈”,反之,探戈也是這座城市的靈魂所在。首都博卡區的“卡米尼托”是探戈的起源地,如今成了著名的景點,是外國遊客不可不看的一道風景。
“卡米尼托”是一條不長的小街,只有百米左右,還保留著石塊路面。步行於此,猶如置身“探戈王國”,仿佛周圍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葉都融入了探戈的氣息,街道兩旁有許多雕塑、壁畫,大多也是以探戈為主題。
你若是完完全全的舞蹈門外漢,也沒有關係,一樣可以體驗一把探戈的曼妙和激情。在阿根廷街頭,常有一些藝人,提供和遊客擺姿勢拍照的服務。要是喜愛探戈,不妨戴上他們提供的禮帽,在專業舞者的指導下,擺一個帥氣的“pose”,也不枉到探戈之國走上一遭。
隨便落坐一家咖啡館,便可以欣賞到探戈舞演員的傾情演出。雖然,唱出來的探戈樂曲也有歌詞,但是你並不需要去聽懂歌詞內容。只憑藉旋律,配合著舞者的表情,你就會明白他們要表達怎樣的誘惑,或是悲傷。即使體會不到舞蹈中蘊含的種種愛恨,也沒有關係,就把探戈當成是一種感受吧,只需要放空自己,然後就會被很多情緒填滿,如同奇妙的化學反應一樣。
作者簡介:
劉莉莉,80後北京女孩,跟所有北京人一樣,心裡裝著地球。父母都是外交官,自小跟著大人走世界、看天下。從外交學院畢業後進入新華社,從事的是國際新聞報導,用另一種方式來關聯天下。
轉眼“入行”已是第九個年頭,自認為未虛擲光陰,忠實地履行著新聞記錄者、歷史見證者和故事傾聽者的職責。2010年9月作為記者被派往墨西哥新華社拉美總分社,踏上了《百年孤獨》作者瑪爾克斯筆下那片古老而神奇的大陸。
在拉美工作和生活期間,有機會到15個國家採訪、遊歷,深深愛上了這片土地,曾在二十國集團(G20)峰會、聯合氣候大會等國際會議和高端訪談中採訪總統,也曾在毒梟出沒的墨西哥城貧民窟與當地居民話家常,曾坐在地板上與環保主義者談天說地,也曾到當地華僑家中做客,體味海外遊子的冷暖……
豐富的採訪經歷使她積累了大量的寫作素材。駐外兩年,除了完成日常報導外,還為《環球》、《國際先驅導報》、《參考消息》、《經濟參考報》等報刊撰寫了十幾萬字的文稿,將一個多姿多彩的拉美展現在讀者面前。
2012年底結束任期回國,但心裡依然眷戀著拉美的山山水水,工作之餘,也為報刊撰寫特稿和專欄,並為央廣“中國之聲”擔任特約評論員。如今在《亞太日報》開設專欄《山外青山》,希望利用這個新媒體聚合平台傳遞拉美及其他區域的文化訊息,講述那些值得稱道的歷史和傳奇,用自己的感悟,與讀者構建心靈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