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圈裏那些怪怪的設計,到底爲什麽會流行

好奇心日報

text

時尚圈內總是有一些常人無法理解的單品突然火起來,它們通常看起來怪怪的,說不上有設計感,並不太美,剪裁和面料也並不特殊,如果不是貼著某大牌的標簽,你有可能會以爲是山寨産品。

比如最近火起來的 Vetements 的一款 T 恤,黃色底,紅色字,看起來就是一件 DHL 公司的工作衫。如果不是穿在時尚博主 Margaret Zhang 身上,你無論如何都不會想到這件 T 恤賣 185 英鎊。

這並不是個案。還有 Gucci 的毛毛鞋(695 英鎊),Kenzo 的老虎頭 T 恤(175 英鎊),紀梵希的小鹿斑比手包(240 英鎊),這些産品都曾紅極一時,賣到脫銷,但他們都有點“怪怪的”——即“看起來實在不太像是高檔品牌”。

不過,“怪怪的”,這可能就是能夠火起來的原因之一。如今這個年代,互聯網讓一切變得稀疏平常,越來越多的人能夠擁有他們所想要的一切,所以,一款眼前一亮的産品才是引發潮流的驅動器。

這個“眼前一亮”常常顯得有些博出位,産品大多含有一點冷幽默,或者諷刺意味,又似乎成爲了一種時尚圈的“黑話”,而變得有點酷。比如 DHL T 恤帶有一點對時尚企業的諷刺意味,因爲這是一款來自社會底層的,收入並不高的人群;而 Moschino,有點無政府主義的意味,這也讓人們腎上腺素增長。

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些看起來性價比不高的産品,往往是初次嘗試高端品牌的一個入口。它們不是副線,但勝似副線。和副線一樣負責銷售額,很多時候,一款爆款可以引發高達 3000 萬的銷售。不過,這些“爆款”也負責打造品牌形象。

Fendi 的 Baguette 包第一次推出是在 1997 年,當年賣出了 10 萬件,令當時這個已經不再熱門的品牌又恢複了曾經的輝煌。2001 年被 LVMH 集團收購,並從此開始了打造 it bag 的路程。

是的,it bag 需要被打造,雖然設計上總有一些套路可以被參考,有些産品一從 T 台上出現,就會被預測爲今年爆款候選。但爆款還需要明星們的推動,這本質上來說就是一場營銷。

比如,Yeezy 的鞋子那麽火,最開始是因爲一位韓國明星拍照時總是穿著 Yeezy 的鞋子,而 “I am Not a Plastic Bag”也是因爲時尚圈的盛會,名利場奧斯卡晚宴上,每個與會的嘉賓都被贈送一個禮包,而其包裝袋就是 “I am Not a Plastic Bag”。

除了明星的推廣,還有一個就是時機。這些“爆款”因爲有足夠的識別度,很容易被厭倦並過時。雖說不是每一個爆款都是這樣的下場,但多半如此——人們喜歡這件東西很大程度是因爲某一個特定的時刻。

不過,徹底殺死這些“爆款”的,是山寨。當你在街上走五分鍾,遇到了三個和你穿(戴)一樣衣服/鞋/帽子的人,這就不太酷了——尤其它們還那麽有識別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