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D觀察| 美國大選催生系統性腐敗

亞太日報

text

文| 亞太日報特約記者 柳絲

2月1日,美國總統大選黨內首場預選將在艾奧瓦州舉行,數天后是新罕布什爾州預選,緊接著便是3月1日的“超級星期二”……民主黨和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的黨內競爭愈加激烈,而各個候選人的籌款競賽也進入白熱化。

如果用“揮金如土”一詞來形容美國總統大選,則一點都不為過。

2012年大選,奧巴馬團隊聯合籌款超過10億美元,共和黨挑戰者羅姆尼陣營也籌得將近10億美元。如果將所有候選人、政黨、政治組織和資助集團在國會選舉和總統選舉中的花費算個總和,那麼這個數字超過60億美元,相當於中美洲國家尼加拉瓜全年GDP,成為美國歷史上最昂貴的一次總統選舉。

不過,沒有最貴,只有更貴。2016年大選頭炮還沒響,花費早就過億,或將成為美國歷史上最燒錢的一次選舉。

籌錢如此瘋狂,但事實是,絕大多數普通民眾砸進個人捐款,卻聽不到半點響動。

當地時間2015年6月23日,宣佈競選總統的美國前國務卿、民主黨人希拉里·克林頓在紐約羅斯福島發佈首場重要演講。 資料圖片。

《紐約時報》2015年10月公佈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離2016年大選還有一年,總統選舉競選者共已募到1.76億美元,其中近一半來自158個美國家庭,這種集中程度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從未出現過。

這一百多個家庭往往涉足金融、能源或娛樂等行業。就像美國前總統卡特所說的那樣,美國正淪為一個“寡頭統治的國家”。

而在美國法律框架下,富豪和財團左右選舉,看起來是那麼合情合理。

2010年1月21日,美國最高法院以5:4的投票對“聯合公民訴聯邦選舉委員會案”作出判決,裁定限制商業機構資助聯邦選舉候選人的兩黨選舉改革法案的條款違憲。於是,一類不同于候選人團隊、獨立運作的競選組織,比如“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開始壯大,而曾經藏匿於地下的巨額政治獻金,也公開浮出水面。

2014年,美國最高法院又以5:4的投票作出一判決,最終推翻了給美國政治競選捐款總額設定的上限,為政治募捐管理規定進一步鬆綁。首席大法官羅伯茨在裁決書中這樣寫道:“國會不能僅僅為了減少金錢對政治的影響,而對競選捐款加以控制,或者限制民眾為了強化對他人影響而做出的政治參與努力。”

美國選舉制度中的“錢權交易”,不僅綁架了政治,且正催生出一種體系上的腐敗。 資料圖片。

可見,在美國,金錢左右政治,已經是公開並被接受的事實。似乎,四年一度的“砸錢遊戲”,並非是選民選總統,更像是少數富豪和財團選總統。而吃人家的嘴軟,拿人家的手短,美國政客很難在接受某財團大筆募捐後,仍然表態說該團體在某事件上的立場是錯誤的。

美國選舉制度中的“金錢領路”、“錢權交易”,不僅綁架了政治,而且正催生出一種體系上的腐敗。富人或財團通過選舉,在國會和白宮發揮影響力,制訂符合其利益的政策,從而更有利於財富積累;反之窮人則更難以通過手中的選票來影響政府決策,從而加劇了美國社會的貧富分化。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的報告說,2015年美國中產階層人口比例首次低於一半,凸顯出近年來美國中產階層不斷加劇的萎縮狀況。資料顯示,中產階層擁有的財富比例大幅縮水,年收入占社會總收入的比例由1970年的62%下降至2014年的43%,而高收入者的收入比重從29%上升至49%。

美國街頭等待領取救濟的人群。 資料圖片。

還有一組來自美國社會安全署的資料:美國2014年人均收入4.4萬美元,但67%的美國人達不到這一平均線,而收入最高的134人個人平均年收入高達8600萬元。

雖然奧巴馬政府一直力推“中產階級經濟學”,希望給富人加稅,不過,如果不從根源上改變美國靠錢選舉的政治生態,恐怕政策受益的天平,始終只會倒向少數人。

作者簡介:

柳絲,新華社國際部國際評論室評論員,曾任新華社駐洛杉磯分社記者,在《亞太日報》開設有“邊走邊看”專欄。

APD觀察專欄作者均為資深新聞從業人員,長期從事國際報道,他們秉承亞太日報原創、獨家、深度、開放、聯動的理念,以獨特的視角評述當今國際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