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國際時評:亞投行為經濟增長和全球治理注入新動能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記者金旼旼俞懋峰)在全球經濟增長低迷、治理效率低下的大背景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順勢而為、應時而生,在短短兩年多時間裡就從一個概念性倡議,發展成為一個具有全球廣泛參與度的多邊金融組織,並有望為經濟增長和全球治理注入新動能。

國際金融和經濟危機深刻改變了全球經濟增長格局,全球經濟陷入增長乏力的“新平庸”。對於新興經濟體而言,問題尤其嚴重,2015年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增速連續第5年下滑。而隨著美聯儲加息,資本回流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今年恐將面臨更為動蕩的金融和經濟環境。

面對不穩定、不確定風險高升的全球經濟,亞投行問對了問題,開對了藥方,因為增加基礎設施投資是目前主要經濟體、尤其是發展中經濟體重塑增長動力的重要舉措。擴大基礎設施建設在短期內有助於擴大總需求,而在中長期有助於改善總供給,既提高公共部門的投資率,也能提升私營部門的勞動生產率。

亞洲開發銀行(亞行)預計,到2020年,亞洲地區基礎設施投資需求將高達8萬億美元。而據國際著名咨詢公司麥肯錫估算,除去各國政府和世界銀行、亞行所能提供的資金之外,亞洲每年基建資金缺口高達5000億美元。

時勢造英雄,正是由於順應時代發展需要、著眼彌補發展中國家增長短板、提供亞太地區翹首企盼的公共產品,亞投行僅經過800余天籌備就在全球獲得57個創始成員加盟。

亞投行雖由中國倡議籌建,但其本質是一個著眼地區發展並由全球參與的公共產品提供平台。目前西方七國集團中有4個成員、二十國集團中有14個成員是亞投行創始成員,聯合國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中有4個是亞投行創始成員,亞投行的廣泛代表性奠定了其透明度和專業性,而這些均增加了亞投行作為地區公共產品提供者的信譽。

作為地區公共產品提供者的亞投行,首先將帶來合作。無論世行還是亞行,均已表示將與亞投行展開密切合作。亞行行長中尾武彥日前表示,2016年亞行將和亞投行一起為數個區域內項目聯合提供資金支持。

作為一個全新多邊機構,亞投行也必然給目前的全球治理帶來良性競爭。現有一些多邊機構在過去幾十年運作中的確積累了專業信譽度,但同時官僚化、低效等問題也較為突出。英國《金融時報》社論指出,剛剛成立的亞投行意義並不在於更大數量的貸款,而是帶來“一種競爭性的新治理模式”。

惡性競爭旨在吞並或取代對手,而良性競爭促進共同發展。公共產品提供者之間的競爭本質上是良性競爭,亞投行所帶來的競爭目的並不在於取代,而是促進共同發展。面對全球林林總總的發展問題,沒有一家機構能夠滿足全部需求。全球經濟增長和發展問題的解決、治理結構的改善,有賴於通力合作。亞投行的理念和定位,無疑將為更廣泛合作共贏和改善全球治理帶來新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