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响乐团直播音乐会,试水迎来首批现场观众

澎湃新闻

text

阔别剧院4个月后,上海观众终于坐进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听了一场现场音乐会。5月8日晚,上海交响乐团室内乐组合“东海岸四重奏”连续奏响了格拉祖诺夫《为弦乐四重奏而作的五首新事曲》、 贝多芬《第十一弦乐四重奏》,这是一场面向全国的直播音乐会,但台下观众席不再空荡荡,而是坐着20位乐迷。

“我们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了乐迷渴望现场聆听音乐会的迫切心情,比如每次发布演出取消消息,总会收到观众留言,询问什么时候才能再听音乐会。经过谨慎考虑和周全安排,这一次,有20位乐迷走进了可以容纳400座的演艺厅。”谈及为什么请观众进剧场,上交团长周平如此解释道。

乐迷:进剧场没顾虑,身体好的人胆子可以大一点

和往常不同,这场演出的进场动线更为繁复。观众先要在行政前台测量体温、登记个人详细信息、出示随申码,一切都合格了,再由工作人员分三批带入场内,全程佩戴口罩,并在场务人员的引导下间隔一定空间就坐。

虽然相隔数米之远入座,并且全程戴着口罩,观众们仍然很兴奋。

乐迷郑榕十多年前就有了进剧场看演出的习惯,一年少则五六十场,多则七八十场。受新冠疫情影响,他上一次进剧院看演出还是去年12月,看上海歌剧院的《图兰朵》。春节前后演出本来就少,几个月来又一直在取消,“慢慢我就习惯了,这次重新回来,感觉还有点怪。”

剧院不开门的日子里,郑榕偶尔也会听线上直播的音乐会,但他坦言,家里的氛围远没有剧场好,“家人会动,会有杂音,我们的耳朵很挑剔,就会受干扰,很烦躁。”线上音乐会的音质和也完全没办法和现场比,郑榕调侃,感觉就像在看录像、看碟片,唯一让他安慰的是,线上音乐会是同步演出、同步播出的。

在郑榕这样资深的乐迷眼里,现场是不可替代的,“现场的声音能让你的皮肤感觉到震动,有时候甚至会起鸡皮疙瘩,像马勒、布鲁克纳的作品,我们很容易投入,获得精神上的共鸣。”

所以这一次上交公开招募观众时,郑榕迅速报了名,20个观众名额很快就被秒杀了。

“上海让我有心理上的安全感,在公共场合我一定会戴口罩,但一个人走路或者骑车的时候,我会拿掉口罩,完全不担心。”

重新走进剧场会不会有顾虑? “我觉得没问题,个别人容易感冒、容易受感染,体质差的人会保守一点,但身体好的人可以胆子大一点。每个人都要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发烧感冒就不要参与公共活动,大家都管好自己,就不会影响别人。”

和周围的乐迷聊天时,郑榕观察,很多人都很期待重进现场,“在现场看演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了。”

乐手:演出完没有掌声会尴尬,期待观众回来

受疫情影响,上交上一次演出还是1月19日,接下来所有的演出都被取消。

3月以来,上交推出“在线场”系列音乐会,4场室内乐演出通过澎湃新闻等平台直播,吸引了500万人次点击观看。今晚是“在线场”系列音乐会第5场,也是首次试水观众进现场。

为了演出,东海岸四重奏集中排练了5天,五一假期也被拿来排练。

东海岸四重奏已经成立8年,虽然台上只有4人,但室内乐的排练并不简单,难度甚至不亚于大乐队,“4人要把音乐融在一块,需要磨合,需要默契,大家都想把最好的音乐、最好的状态带给大家。”中提琴演奏家巴桐说。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音乐会属于上交2019-20音乐季,专业度很高。考虑到网络观众的接受度,他们把原定的舒伯特《死神与少女》,换成了格拉祖诺夫《为弦乐四重奏而作的五首新事曲》,氛围更轻松了,演出时间也从原来的一个半小时改成45分钟。

早在4月22日,东海岸四重奏便直播了一次“在线场”,听说音乐会吸引了170余万观众在线观看,巴桐难掩惊讶。

“通过网络,让更多人了解古典音乐,了解上海交响乐团,我们很开心,很愿意。”她说,唯一的遗憾是,“演出完没有掌声,会有点尴尬,我们很期待观众们回来。”

就在今天,上海宣布,自5月9日零时起,上海市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由二级响应调整为三级响应。疫情防控态势持续向好,上海观众离剧院的距离,越来越近了。

“演出前得到电影院和剧场可以恢复的消息,突然亢奋,心里一阵感动。”上交团长周平说,“我们之前一直挣扎在疫情下拓展的努力中,虽然也义无反顾去做,但是今天,当演出前观众席响起掌声,我突然眼睛一酸,深深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Normal life。恢复的日子太美好了。”

5月,上交还将推出2场“在线场”音乐会,均将通过澎湃新闻等平台直播。

5月22日,上交大提琴首席黄北星、长笛首席胡喆、小提琴手苏婷,将联袂带来海顿4首《伦敦》三重奏。

5月23日,在张洁敏的带领下,上交弦乐声部将回到主厅舞台,奉上巴伯《柔板》、巴托克《为弦乐、打击乐和钢片琴所作的音乐》、皮亚佐拉《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四季》等3部弦乐作品。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