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梁忠厚。 张晓琴 摄
中新网呼和浩特7月2日电 题:梁忠厚的逆袭人生:从贫困户到致富带头人
中新网记者 张林虎
“自己生活好了不算好,我要把村里的人都带动起来过好日子。”57岁的梁忠厚如是说。
8年前,他右腿落下残疾,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欠下了一身外债,也因此成了一名贫困户。8年后,已主动退出贫困户行列的他,身残志坚,用勤劳和智慧带领17户贫困户稳定脱贫,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他就是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万裕号村村民梁忠厚。
图为梁忠厚包装小杂粮。 张晓琴 摄
2012年,一场车祸让梁忠厚右腿落下残疾,还欠下数万元的外债。那一年,他靠双拐走路,失去了劳动能力,与年迈的老母亲相依为命。
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包扶干部和村干部来到了梁忠厚家,坐在他家的炕上,和他谈起了未来的打算。
2016年,梁忠厚被识别为贫困户后,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接踵而至。享受危房改造政策,梁忠厚搬进了平房;享受低保和残疾补助,他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享受生猪代养政策,他又获得了收益分红……
村民们都说,梁忠厚这下好过了。
可老实巴交的梁忠厚觉得贫困户的帽子戴在头上不光彩,他四处寻找机会摘掉这个“穷帽子”。“咱也不是那不明事理的人,腿脚行动不便了,还有脑子和双手。国家扶贫政策虽然好,不能老当享受国家政策的贫困户。”梁忠厚说。
听说藜麦营养价值高,市场前景好,梁忠厚就一瘸一拐地在山西走访了一年。他惊喜地发现村里的气候正适宜藜麦生长。
2017年,梁忠厚试种了20亩藜麦。
秋天,在乡政府的“牵线搭桥”帮助下,梁忠厚的藜麦很快就卖光了。除去开支,他还偿还了2万元的外债。
2018年,尝到“甜头”的梁忠厚要扩大种植规模,他一口气流转了村里580亩土地,准备种植藜麦和小杂粮。然而,买种子就把家里的钱花光了,化肥农药的钱还没有着落。
这时,乡政府出面协调,帮梁忠厚贷了2万元贴息贷款,50多亩藜麦和530亩小杂粮不误农时种进了地里。有了第一年的种植经验和销售市场,梁忠厚的藜麦和小杂粮供不应求。年底,他把剩余的外债全部还清后,还剩余9千元。
图为梁忠厚在地里。 张晓琴 摄
当年,梁忠厚脱了贫。
撕掉贫困标签后的梁忠厚,干劲儿越来越足。
梁忠厚的地越种越多,种、管、收全靠雇佣劳动力。在他这里打工的,都是方圆十几里的农户,其中包括十多名贫困户。
今年已经72岁的梁仝厚夫妇一年打工能挣7000多元。“不怕老人做的慢,我就是为让他们也有点收入,日子好过一些。”梁忠厚说。
梁忠厚告诉记者,两年多时间,来他这打工的近百人,都是万裕号村周边的农户,光工资支出就超过20万元。梁忠厚不但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成了村里的致富能手,也带动周边贫困户享受到实惠。
2019年,梁忠厚成立了家庭农场,流转了1300亩土地,扩大了种植规模,他的万裕号藜麦也有了自己的商标,藜麦种植走上了“快车道”。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梁忠厚捐了1000斤藜麦给防控一线的工作人员。他说:“我有困难时,党和政府没少帮我,我也要尽一份力,帮帮大家。”
如今的梁忠厚,已经扔掉了双拐。“日子好过了,有奔头了,觉得还是靠双腿走路利索。”梁忠厚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