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空經濟”成中國區域經濟增長“新引擎”

text

新華社貴陽6月24日電(記者潘德鑫、王橙澄)“幾年前,貴州的發展口號還是‘要想富、先修路’;如今,我們已經提出‘要想強、上機場’。”在剛剛結束的第二屆中國(貴陽)臨空經濟發展研討會上,貴州省機場集團董事長、總經理申振東說。

貴州地處中國西部高原,過去交通不便,經濟社會發展較慢。近年來,隨著交通基礎設施的不斷改善,貴陽龍洞堡國際機場2013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萬人次,躋身大型繁華機場之列,以此為依託的雙龍臨空經濟區也已開工建設。

與會的不少專家認為,以航空為核心的臨空經濟,已逐漸成為推動中國區域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根據國際民航組織的測算,在中國機場,每100萬旅客的吞吐量,就可以產生18億元經濟效益,提供5300個就業崗位。

奧凱航空總裁劉偉寧說,北京臨空經濟區是中國臨空經濟的“先行者”,經過20年的發展,年營業收入已超過1500億元,形成就業群體27萬,融合航空服務業、綜合保稅業、會議展覽、科技金融和現代加工製造業五大主導產業,創造了北京1/8的工業總產值和4%的經濟總量。

中國城市經濟專家委員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龍永樞表示,隨著中國國民經濟和民航業的發展,大中型機場對地區經濟的帶動作用日益明顯,臨空經濟發展的內、外部條件逐漸成熟,臨空經濟區的建設成為各大城市先後發展的重要機遇。

奧凱航空總裁劉偉寧認為,臨空經濟區已成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手段。航空公司進行客貨運輸給機場周邊帶來人流、物流、資金流和技術流,在臨空產業中體現現代服務業、物流產業高端製造業和金融產業。

據統計,截至2013年底,中國已有57座城市規劃了58個臨空經濟區,這一數字還在不斷攀升。而隨著產業轉移、地方經濟發展等,臨空經濟的發展增速正在向中西部地區轉移。

“目前中國機場貨運量增長最快的地區,由原來的東部地區,如上海、廣州等,慢慢轉向中西部機場,如鄭州、重慶、成都、武漢、長沙等。”中國民航管理幹部學院教授田建文說。

國家發改委綜合交通運輸研究所副所長汪鳴認為,臨空經濟對地域的限制性不強,可以在發達地區,也可以在後發地區進行佈局。對貴州這樣的內部省份來說,臨空經濟是經濟發展的一個突破口。

但與會的業內人士同時也認為,中國的臨空經濟發展迅速、潛力巨大,目前仍面臨產業佈局不合理、地面交通網絡難以與機場無縫對接、管理關係複雜等問題。“有些城市在規劃中目光不夠長遠,把水泥、煤炭等能耗高、污染大的傳統產業納入到臨空經濟區。”劉偉寧說。

中國城市經濟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張漢亞認為,航空已不是單純的客貨運輸服務,必須依靠它的發展帶動上下游所有跟航空聯繫的產業,其他產業特別是一些現代的農業和製造業都可以利用空港來加速發展。

“判斷一個臨空經濟區是否成功,不是看聚集了多少個產業,關鍵是看能不能形成一條高效的產業鏈。”德勤中國副主席金建認為,國內城市可借鑒韓國仁川、美國孟菲斯、荷蘭阿姆斯特丹等國外空港發展臨空經濟的經驗,立足本土的實際,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貪大求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