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彦
纪录片何以在当今影视界备受推崇?尤其是BBC、国家地理这样的制作机构何以屡屡“封神”?因为它们总能引向未知的秘境,总是以镜头记下不可描述的自然语言。
震撼而又真实,是一部部自然类纪录片圈粉的最大理由。比如,BBC拍摄制作的一连串纪录片:《地球脉动》《蓝色星球》《家园》……可以说,BBC在,质量在。
史诗的画面、精良的制作、壮美的景观,都让人无比震撼。而其制作团队也成为业界“专业主义”的典范。
但就在最近,BBC陷入了纪录片造假丑闻,多家英国媒体报道2011年纪录片《人类星球》中,BBC拍摄的巴布亚新几内亚雨林树屋,根本不是当地科罗威人部落居住的家,而是“委托拍摄”的,而BBC也已经承认,这些镜头实际上是编导设计的。换言之,是摆拍的。
一时间,一片哗然。“设计”与造假是同一回事吗?纪录片该不该为了追求视觉效果而牺牲纪录片的真实伦理?当BBC的镜头下,都有可能被精心设计过,还有多少纪录片值得信任?
这段纪录片造假的丑闻还是BBC自己不小心暴露的。
在BBC新纪录片《我与部落居民居住的一年》中,探险家造访了当年拍摄《人类星球》的部落,当地人告诉了他们真相,在四十多米的高空建造树屋,非常不安全:“他们担心我们这么多人跑上去,可能会踩塌地板掉下来。”高空树屋只用来举行祭祀仪式,或者年轻人“探险”碰头的地方,日常居住的树屋离地面很近。
BBC赶紧发布了声明,表示《人类星球》出现了“违反编辑准则”的地方,而自该节目播出后,BBC已经“加强了员工的编辑指导、准备和价值观方面的强制培训”。
但随后网友发现,这已经不是BBC第一次在纪录片中造假了。
《冰冻星球》中,有一集北极熊妈妈挖冰窟,在里面产仔的故事。但该画面完全是主创人员用动物园和北极拍摄的镜头剪切,糊弄观众。实际产仔的画面中,都是动物园的假雪,连冰窟都是工作人员用灰泥和木豆搭建的。
《地球秘密乐园》中,有一段非常令人惊艳的火山爆发镜头,也是电脑合成的。BBC将2011年智利摄影师拍摄的闪电视频与2015年火山爆发的视频叠加,才让这道闪电“火了”。
回想2016年,陆川执导的《我们诞生在中国》,一度也因为类似问题引发争议。观众们一边为镜头下广袤无垠的中国大地、中国的小生灵们赞叹无比,一边也有人吐槽,故事难免有刻意的痕迹。
未等影评人们探讨“自然纪录片可否有故事性”,主创自己不得已先交代了前因后果。电影中,雪豹达娃为了喂养两个孩子,铤而走险攻击牦牛,最终死在牛角的攻击之下。影片播出后,不少观众质疑纪录片团队为何“见死不救”。
为回应质疑,主创团队只能解释说,导演陆川是用剪辑手法把六只雪豹的故事剪成了一个故事,其中一只雪豹被发现的时候已经死亡,它的尸体演绎了电影中的达娃之死。
他们坦言,由于野外拍摄受到的种种限制,很多“摆拍”是无奈之举。
率先曝光BBC造假、与BBC合作多次的摄影师道格·阿兰也承认,“绝大多数涉及小型动物的画面,都是在受控环境而不是野外被拍摄的。你需要把它们引导到一个安全的地方,才可能拍到需要的镜头。”
《我们诞生在中国》里对雪豹的拍摄也算得上跌宕起伏。对人类来说,到达雪豹海拔4600米以上的生存环境就已经是对自身体能极限的挑战,加上雪豹独来独往、敏感警惕的个性,此前电影中的雪豹都是红外相机拍摄的,当高清摄影师拍到雪豹母子画面时,主创团队电话交流时都泣不成声。
相对于故事片,纪录片的创作需要面对许多“内容”之外的考验。这是它的困难之处,也是迷人之处。既然类属“纪录片”,真实便是它最大的力量。
或许,在更高精尖的技术突破来临前,在人类技术无法抵达所有真实秘境之前,重申纪录片的拍摄伦理至关重要。
它会告诉从业者——在真实的伦理与画面的尽善尽美之间,如何平衡甚至取舍;在“只纪录、不改变”的底线与环境保护的道德之间,如何才是正确的等级先后。
对于观众,这两道选择性的思考题同样有效。
(来源:文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