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日报评论员 王笑梦
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在某国外军事论坛上发现一位网友晒出了自己收到的礼物。这位叫做“VA243fr”的外国网友在法国的亲戚给他寄来了一架1:250比例的客机模型,让人吃惊的是这居然是一架涂有中国国际航空公司(CAAC)涂装的“协和”号超音速客机。
中国也曾经引进过“协和”号超音速客机吗?这个玩具模型背后有着怎么样的故事呢?
众所周知,“协和”号客机(Concorde)是由法国宇航和英国飞机公司联合研制的中程超音速客机,它和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的图-144同为世界上少数曾投入商业运营的超音速客机,而名声上显然“协和”号更是远胜图-144。
二战后,随着喷气式发动机和后掠翼等一系列新技术的出现,战斗机从活塞螺旋桨时代很快升级到了涡轮喷气时代,而研制喷气式旅客机也成为了当时各大航空公司共同的呼声。作为航空旅客来说,更快、更远、更安全是对旅客机的基本需求,因此在研制亚音速喷气式旅客机的同时,开发更快的超音速旅客机成为了东西方航空巨头们的共识。
1956年至1961年,英、法两国分别开始了超音速客机的预研工作。很快这两个中等发达国家就发现,超音速客机的研制远比超音速战斗机要耗时耗力耗钱,没有超级大国的实力很难单独完成研发任务。因此,英法两国在发现双方超音速客机方案设计思想类似,性能指标相近后,很快一拍即合,开始联合研制这种代表着未来发展方向的新客机。
1962年,英法两国签署了政府间合作协议,提出了SST计划(Supersonic Transport Program),即超音速运输计划。1963年1月,当时的法国总统戴高乐亲自将这一研制计划命名为“协和”。
“协和”号的原型机于1965年开始制造,1967年12月11日出厂,1969年3月首飞,在同年10月1日进行的第45次试飞时突破了音障。
“协和”号客机与现在普遍运营的亚音速客机完全两样,其外形更像是一架超音速战略轰炸机,比如美国的XB-70或苏联的苏霍伊T-4战略轰炸机。“协和”号拥有细长的机身,既可获得较高的低速仰角升力,有利于起降,又可降低超音速飞行时产生的阻力,有利于超音速飞行。
与图-144一样,“协和”号由于机头过于细长,飞行员在起降时由于高仰角导致视线会被机头挡住。为了改善起降视野,机头被设计成可下垂式,在起降时下垂一定的角度,使飞行员获得极好的视野,而在巡航时则转到正常状态。这一复杂的机构成为了“协和”号等超音速客机的共同特点。
“协和”号客机一般搭载100名旅客,飞行速度非常快,最大巡航速度可以达到2.04倍音速,也就是说从巴黎飞到纽约只需约3小时20分钟,比普通亚音速的喷气式民航客机节省超过一半的时间。1996年2月7日,“协和”号客机从伦敦飞抵纽约仅耗时2小时52分钟59秒,创下了航班飞行的最快纪录。
不过“协和”号客机的产量并不大,到1979年停产时总共生产了20架,除了原型机外,投入商业运营的只有14架,英法两国各7架。这导致了“协和”号运营成本高昂,票价始终居高不下,人们往往将乘坐“协和”号作为身份的象征,而超音速飞行带来的噪音问题也让很多机场无法接受“协和”号的起降,使其营运航线有限。
为了分摊高昂的研制成本,英法两国使出了浑身解数积极推销“协和”号客机,而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居然是向中国出口这种代表未来客机的超音速客机。
近日,著名军事评论员宋晓军先生的微博晒出了几张反应中国购买“协和”号客机的旧报刊。根据这份老旧的中文报纸所示,中国民航局当年与英法已经签订了购买3架“协和”号超音速客机的初步协议。报纸称,购买“协和”号意味着中国将会和其他主要航空公司一起带头踏入改变世界交通面貌的超音速时代。而对英法来说,中国独立而经验丰富的航空专家(购买“协和”号)的决定,是对“协和”号超音速客机技术和商业水平的高度评价。
显然,这是一篇站在英法立场上的新闻,关键的是如果中国购买了“协和”号客机,将形成示范效应,对这种客机的销售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
另据当年资料披露,中国与英法签订购买“协和”号飞机的合同大约是在1972年。1972年7月25日,《纽约时报》称中国与英法签订意向书,拟进口2架“协和”号作为首长专机,中方的这一订购意向甚至比英国海外航空公司和法航的协议签署日期还要早4天。1972年8月28日,中英两国在北京签署意向书,追加了第3架“协和”号。这3架飞机中2架将在法国建造,1架由英国工厂生产。不过遗憾的是,由于经济原因,中方的3架“协和”号最终并未能引进。
所以说,国外网友的这架有着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涂装的“协和”号超音速客机模型非常珍贵!看着这架“协和”号客机机尾上飘逸的五星红旗,一段追求速度与激情的历史就凝固在这小小的飞机模型上,让人心生神往!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王笑梦,亚太智库研究员,现代国防与安全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军事博主,军事科普作者,《兵器》、《现代舰船》、《坦克装甲车辆》、《现代兵器》、《兵工科技》等杂志特约撰稿人。
“亚太军情观察”作者均为资深军事记者和评论员,专栏紧扣全球军事热点和动态,为读者解析大国国防政策、地缘军事动向、国际军事技术、新型武器装备以及军事战略思想等。
(来源:亚太日报)
【相关链接】
亚太军情观察 | 德国海军的困惑--F-125护卫舰惨遭退货
亚太军情观察 | 我国研发出新型防护材料,可抗击加农炮抵近射
亚太军情观察 | 国产矢量发动机疑似在歼10上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