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鬧的背面——中國傳統百貨業轉型應對網購大潮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記者王晨曦)11日下午,位於北京宣武門的莊勝崇光百貨商場裏,“雙十一”促銷廣告隨處可見。二樓女裝區域偶爾有顧客經過,人數更多的是櫃檯旁的售貨員。位於南端的新館大部分被白色的隔板封閉起來,外側只留出了乘扶梯的行走空間。

當中國的電商為“雙十一”網絡購物節展開促銷大戰,人們在電腦和手機面前“買買買”的時候,實體零售業的內心卻是五味雜陳。

2015年,實體零售業屢屢傳出關店消息。截至6月30日,包括萬達、天虹、遠東、陽光、百盛、瑪莎等在內的9家知名百貨共有25家門店關閉。王府井、華堂也相繼關閉一些一二線城市的門店。

11月4日,商務部召開新聞發佈會,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在回應可能會出現百貨業“關門潮”的擔憂時表示,伴隨網絡零售的高速增長,實體零售經營壓力加大,“關閉退租”現象有所增加。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21.6萬億元,同比增長10.5%。其中商品零售額為19.3萬億元,同比增長10.4%。網上零售額約為2.6萬億元,同比增長36.2%,約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2%。

“雙十一”始於網絡上興起的“光棍節”,並從2009年起成為中國網絡電商大規模促銷的固定時間。僅阿里巴巴一家,成交額從2009年的5000萬元增長到2014年的571億元。

市場調查公司尼爾森今年4月發佈的《全球電子商務和新零售業調查》稱,中國的電子商務快速發展有以下幾個因素:快速的城鎮化和龐大人口數量,加上低廉的快遞行業價格,讓送貨上門的商業模式可以持續發展。另外,快速增長的智能手機覆蓋率創造出大量移動電子商務的市場機會。

為應對網絡購物的挑戰,不少百貨商店在雙十一到來之前就打起了“時間差”,提前開始了促銷活動。有的用降價這種傳統方式,有的則喊出了“雙十一,我做你的線下試衣間”的口號,吸引客流。還有的例如蘇寧這類家電零售商,則和阿里巴巴合作,成立“貓寧聯合作戰部”,直接加入網上促銷大戰。

據業內人士分析,網絡電商購物帶來的最大衝擊是“提袋消費”,即從商場內購買的傳統消費模式,涉及電器、數碼、普通成衣等標準化生產、現場體驗需求較少的商品。這也是傳統百貨業舉步維艱、不得不開始“去百貨化”的原因。

莊勝崇光百貨客流量最大的,是六層的美食小吃和兒童親子娛樂這樣的“非提袋消費”。一些美食店外還有顧客在排位等待。在人工沙灘樂園裏,陪兒子來玩沙子的李女士說,兒子每天晚上都要吵著來這裡。有時候玩高興了,還會順便買一些旁邊店裏的兒童玩具和衣服。“要是沒有這個沙灘樂園,我們多半不會來這裡。”她說道。

而在往北一公里的西單,大悅城裏卻是人流如織,其中多數是年輕人。入口處一條長長的電動扶梯直通六到八層的餐飲區,引導消費者直奔“吃喝”的主題。八層還有電玩遊戲城,九層則有健身館,十層有電影院,購物集中在一至五層。不少消費者來這裡都是先吃飯,後看電影,最後順便逛商場。一些人甚至拿著手機,“先查網上的價格,划算就當場買,不划算就回家網購”。

這種餐飲、娛樂和消費相結合,是實體零售業相對網絡購物獨有的優勢。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在解釋萬達新的產品“萬達茂”時說,零售業未來的發展,瞄準的是佔消費品市場總額三分之二的“非提袋消費”。萬達茂百貨類份額僅有20%,而剩下的80%是娛樂餐飲文化。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2394億元,其中網上零售額27898億元,餐飲收入27860億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