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获悉,由该所所长万建民研究员率领的水稻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成功克隆了首个水稻抗条纹叶枯病基因。这不仅为通过分子手段培育抗病虫水稻品种提供了有用的基因资源,也为水稻抗稻飞虱及其传播病毒病机制的阐明奠定了基础。相关研究成果于9月10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权威刊物《NatureCommunications》。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介导的病毒病,在中国东部、日本和韩国超过80%的水稻种植区曾受到水稻条纹叶枯病毒(RSV)的严重危害,仅江苏2004年发病面积就达2300多万亩,绝收面积7.8万亩,对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由万建民领导的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等水稻育种单位协作攻关,建立了规模化水稻条纹叶枯病抗性鉴定技术体系,进行抗条纹叶枯病水稻种质与基因挖掘,创建了分子标记聚合育种技术体系;选育系列抗条纹叶枯病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实现了南方粳稻区的快速应用,有效解决了我国南方粳稻区受条纹叶枯病危害的难题。“抗条纹叶枯病高产优质粳稻新品种选育及应用成果也因此获得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据介绍,上世纪90年代,日本科学家就已经开展水稻抗条纹叶枯病基因的定位和精细定位的研究,但一直未见克隆的相关报道。此次万建民团队经过长期的研究,成功克隆了第一个水稻抗条纹叶枯病基因STV11,并阐述了该基因的功能,这是我国在水稻抗条纹叶枯病基因功能研究中取得重要的新进展。此研究也是水稻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自2013年以来在《Na?ture》、《DevelopmentalCell》、《PNAS》、《ThePlantCell》等刊物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后,又一次在国际知名杂志发表的重要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