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顏值取代價值——IP熱的冷思考

新華社

text

(李思思 任沁沁)隨著網際網路金融不斷向傳統影視業進軍,大數據、大IP(知識產權)已然成為當下最受關注的行業現象。“IP熱”是否表示有越來越多的優秀影視作品誕生?是否意味著中國影視業將迎來再次繁榮?

近日,汪海林、王力扶、宋方金、餘飛等30餘位中國知名編劇出席在北京舉行的“雁渡寒潭 懷柔論劍”創作峰會,共同探討“IP熱”現象虛假繁榮的本質,呼喚優秀的原創影視作品。

IP,即Intellectual Property,即知識產權。IP改編在影視行業其實早已有之,好萊塢每年都有大量經典漫畫改編的電影登上銀幕。一些賣座的原創作品也會接二連三推出續集、前傳和外傳。在中國,以文學作品、戲劇為藍本的影視劇更是屢見不鮮,許多年輕觀眾都是看著根據金庸、古龍、瓊瑤小說改編的影視劇長大的。

近年來,《盜墓筆記》《花千骨》《瑯琊榜》等多部改編自網絡文學的影視劇火爆熒屏,《同桌的你》《梔子花開》等歌曲也被改編為青春電影。一時間中國影視業中現象級IP作品層出不窮。

“當前IP改編的大熱與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密切相關。”先後擔任《新水滸傳》《平凡的世界》等電視劇總編劇的溫豪傑說,最初,由文學向人們傳達審美價值,告訴人們判斷是非曲直的標準,而當前依託於網際網路的網絡文學也逐漸成為這一載體。

操刀撰寫過《鬼子來了》《三槍拍案驚奇》等作品的著名編劇史建全則認為,IP熱產生的另一大原因是當前人們對商業利益的過度追求。

“在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的今天,很少有人能夠靜下心來長時間專注於寫作。因而不少創作者和投資方都選擇直接對網絡文學加以改造和炒作,經過商業化的包裝後,以IP改編之名推向市場。”史建全說。

於是,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低品質網絡文學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甚至是網絡遊戲,在粉絲經濟的帶動下成為一個個生產週期短、作品品質低的流水線產品。

“因此,我們真正反對的,不是對經典文學作品的改編和重現,而是打著IP的幌子用低品質的網絡作品圈錢的行為。”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副會長、著名編劇汪海林說。

“IP熱使得許多優秀的原創本子拉不到投資、找不到人拍。”他認為,IP改編的熱潮在很大程度上擠壓了原創劇本的生存空間和發展前景,這無疑會對中國影視業的發展帶來極大的不良影響。

當“小鮮肉”席捲熒屏、當顏值取代了價值,影視作品作為一種文化產品,其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正在被人們忽視。

“網絡的確為許多有才華的人提供了展示平臺,但正是這種高度自由,使作品品質難以得到保障。”《別了,溫哥華》《我的青春誰做主》等作品的編劇高旋認為,未來中國影視業的發展,需要經過專業訓練的職業編劇作為作品品質的保障。

“作為職業編劇,我們一方面應當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去了解現在的觀眾喜歡看什么。”高旋認為,但更重要的是要堅守職業道德、堅持主流價值觀,講好故事,不斷創作出觀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