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6月12日電(記者王君寶)當社會老齡化問題愈發嚴重,各界絞盡腦汁思考如何讓老年人安享晚年之時,一種可將助老服務“儲存”起來以備今後所需的“時間銀行”,在中國部分城市悄然興起。
這些“時間銀行”有著共同的特點:記錄“存儲”下對其他老人的服務時間,當自己需要養老服務時,便可從中“支取”。充分利用社區志願者資源,讓養老服務可持續,並以此鼓勵退休老人“老有所為”。
哈爾濱煙廠社區的“時間銀行”已經開辦了11年,社區主任王法英稱它為“陽光快車”時間儲蓄銀行。據了解,“時間銀行”在南寧、南京、重慶等城市也已經出現。
2003年,哈爾濱煙廠社區居民黃濱鎖成為在“時間銀行”“開戶”的第一人,照顧當時年過8旬的郭淑雲。“開春的時候幫她擦窗戶,夏天給她包餃子,秋天腌酸菜,冬天一到馬上糊窗戶,過年時備年貨。有病時領她上醫院看病買藥,沒事陪她聊聊天……”到郭淑雲去世時,黃濱鎖“賬戶”上已有832個小時的累積時間。
目前,該社區共有14位老人正在參與“養老儲蓄”,王法英手中的一沓志願者檔案記錄著每一位老人的服務時間、家庭情況等信息。
王法英說,其實許多老人完全是自發來照顧其他老人,“性格脾氣投得來,倆人就搭個伴,並不單純是為了支取以後的養老服務。”
“其實存摺不存摺並不重要,關鍵是奉獻一份愛心,存的是愛心。”主動申請成為志願者的社區老人戴桂雲說。
王法英認為,“時間銀行”讓一部分老人在晚年實現了自身社會價值,也通過互助服務緩解了“空巢老人”等弱勢群體的養老難題,“現在已經有外社區的人來我們這報名了”。
“現在最想的就是將這個推廣出去,讓更多老人享受這項養老模式的益處。”王法英坦言,目前志願者“支取”服務時間的保障機制,還存有空白。而且社區人員流動後,如何“異地通兌”也是未來面臨的問題。(完)